文化革命与知识分子---兼谈袁隆平是个人成功吗(一)

时间: 2014-01-12 05:19:03
栏目: 思想争鸣
话题:

  本节分为5个小节,选择与知识分子有关的重要事项回顾社会主义的文化革命。  
1) 1951年批判电影《武训传》  《武训传》是在解放初,由孙瑜编导、赵丹主演的电影,以图歌颂主人公、清末乞丐武七(即武训)“为穷人的孩子行乞办义学”的精神。电影于1951年2月25日在北京及全国公演后,引起影评界激烈的争论,叫好的多,但也有些給予严肃批判。
  电影主角原型武七(1838-1896)因行乞办学而被清廷嘉奖。清廷取“垂训于世”之意而替他改名武训,使他成了全国名人。蒋介石也曾于武训九十七年诞辰题词:
  “以行乞之力,而创成德达才之业。以不学之身,而遗淑人寿世之泽。於戏先生独行空前,仁孚义协,允无愧於坚苦卓绝。世之履厚席丰,而顽鄙自利者,宁不闻风而有立。——蒋中正(印)” (蒋介石作“武训先生传赞”)
  A. 《武训传》遭《人民日报》批判  《人民日报》于1951年5月20日发表社论《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文章只有860字,其中有这样两段:
  “《武训传》所提出的问题带有根本的性质。像武训那样的人,处在清朝末年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者和反对国内的反动封建统治者的伟大斗争的时代,根本不去触动封建经济基础及其上层建筑的一根毫毛,反而狂热地宣传封建文化,并为了取得自己所没有的宣传封建文化的地位,就对反动的封建统治者竭尽奴颜卑膝的能事,这种丑恶的行为,难道是我们所应当歌颂的吗?
  “向着人民群众歌颂这种丑恶的行为,甚至打出‘为人民服务’的革命旗号来歌颂,甚至用革命的农民斗争的失败作为反衬来歌颂,这难道是我们所能够容忍的吗?承认或者容忍这种歌颂,就是承认或者容忍污蔑农民革命斗争,诬蔑中国历史,诬蔑中国民族的反动宣传,就是把反动宣传认为正当的宣传。…”
  社论希望“展开关于电影《武训传》及其他有关武训的著作和论文的讨论,求得彻底地澄清在这个问题上的混乱思想”。官方文件说,社论经毛主席亲自修改。
  B. 《武训历史调查记》支持了批判  两个月后,1951年7月23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37,870字的长文《武训历史调查记》。调查团由13名干部组成,由人民日报社文艺部主任袁水拍带队,国家文化部的钟惦棐和李进参加,其他十名干部分别来自中共中央山东分局、聊城地委、堂邑县委、临清镇委、临清县委的宣传部门或报社。因为李进即江青,所以改开后给了很多人大肆平反《武训传》的胆量。但若认真阅读《调查记》,就应承认其详细地记载了口头调查和资料搜集的过程,其逻辑、文字和结论也都极为专业化。现归纳如下:
  a. 调查团直接或间接访问过当地各阶层人员共一百六十多名。直接采访对象多数都是亲自见过武训的老年人,少数则是确知武训某些情况的壮年人。
  《调查记》详细列出八十五名(堂邑的50人、临清的15人、馆陶的20人)直接采访对象的姓名、年龄、以前的和现在的成分,以及有何特殊经历。
  b. 武训办学性质:于1888年、1889年、1896年先后办的堂邑县柳林镇“崇贤义塾”、馆陶县杨二庄“义塾”、临清镇御史巷“义塾”性质相同,都是为地主和商人办的。最典型的“崇贤义塾”在武训去世前九年成立,其师、生均非劳动人民家庭出身,根本不是孙瑜导演所调查的“为穷孩子们兴办义学”。
  调查对象意见:地主阶级一般说是“义学”;劳动人民普遍说是不义之学。
  c. 学生成分调查:在“崇贤义塾”读书长达7年的老秀才倪瞻云(81岁)出身于地主家庭,称赞武训办“义学”。他记忆力很好、精神颇佳、而且肯讲实话:“崇贤义塾”前7年只办“经班”,能做“满篇”八股文的才有入学资格,入学后读诗、书、易、礼、春秋、左传等书。学生大多数出身地主家庭,其余也是富农或商人,没有中农、更没有贫雇农。他那一班有学生50多人,现在只能记得起34人,其中23人中了秀才、一人中了举(有详细列表)。
  d. 武训学校的首事人:三所学校的首事人绝大多数为有功名的豪绅地主,包括“崇贤义塾”主要首事人杨树坊(恶霸地主,民团团长,杨家团曾大量屠杀小刘贯庄的起义农民),绝非孙瑜导演所称“开明士绅”或“进步人士”。
  e. 武训的高利贷剥削:根据几种材料相互对照、核实,武训所积累钱财总额不下一万七千余吊,其中堂邑九千余、馆陶五千余、临清三千余。各地被调查的人一致肯定:武训分别在这三处放债,其利率都是当时的最高标准,月利三分、且按月结账。除非是存入银号转放高利贷,利率才比三分低一些、以与银号利益均沾。三分利在清朝属非法高利贷,有可能被官罚没,但武训有办法。
  f. 武训的土地剥削:仅从武训去世55年后所找到的三本“地亩账”看,武训自三十岁开始当地,四十一岁开始买地,四十二岁开始大规模掠夺,这年夺得二十一户农民的六十三亩余,次年又夺得十四户农民的一百零四亩。到五十五岁时拥有近三顷土地,加上帐外已发现的柳林镇二十二亩,合计三百零七亩。
  武训将地租给无地农民,但文约上一律尊他为“义学正”,以“兴学”手段获得特权:规定租种他土地的佃户不得退佃不种,可是武训却可以随时抽地不续约,也可以随时涨租子;遇到荒年歉收不准减免,是“死租子”。
  g. 《调查记》结论:真实的武训并非普通乞丐,而是以行乞为职业、却与地方豪强、地主富商勾结并获得他们支持的大债主、大地主,甚至还有流氓行为。
  《武训历史调查记》以事实支持了《人民日报》社论对电影《武训传》的批判。电影艺术因其突出的大众影响力而成为统治阶级宣扬其意识形态的手段,但《武训传》受到了政府官员的支持,却宣扬欺骗人民大众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理应受到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