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赤子孙中山----纪念辛亥革命

时间: 2014-10-10 09:34:52
栏目: 历史视野
话题:
作者:张角   . 百折不挠 纪念一位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对于我们有几层格外的意义。 首先面对整个泛左翼改良主义的乌烟瘴气而言,今天仍然不断涌现出新生的网站,有志于继承毛主席事业的青年,我们缅怀孙先生就是对一种革命精神的继承。孙先生是一个有极大革命魄力的人,为了推翻腐朽的,专制的反动政权,他从1895年起发动了十几次的起义,经历了那么多的失败,百折不挠聚合人心,奔走于世界各地宣传中国革命。我们民族有过很久远的"精卫填海"的传说,然后孙中山是它真正的践行者。可见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丧失继续前进的决心。 其次泛左翼改良主义分子之人格沦丧,其卖身投靠之无耻行径,实在比100多年前康有为之流的保皇党有过之无不及。其宣扬的各种革命前景恐怖说,也没有超出康有为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然而革命的滚滚车轮还是碾过了保皇党的尸体而前进。螳臂当辕的保皇党除了留下可耻的历史记录外,没有留下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今天也依然不会例外。没有旧民主主义革命就没有新民主主义革命,没有以孙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先驱,也不会辗转传承为后来的社会主义革命,乃至继续革命。很多早期的共产主义者都曾经参与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我们熟悉的有董必武,林伯渠。所以我们会永远纪念孙先生的革命伟绩。 再次,孙先生为了筹措起义经费几乎到了倾家荡产的地步。孙先生的哥哥孙眉为了资助弟弟革命,把家里的奶牛统统卖掉,带着家当全部送到弟弟的手里。革命胜利后婉拒了广东都督的职位。孙先生在檀香山,日本,泰国,越南宣传革命,当地华侨的各阶层倾囊相助,连白条也不打,可见腐朽反动的朝廷是何等的不得人心,人民革命的愿望何等的强烈。我们知道任何一场革命的本质都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但是如果我们善于观察历史,善于学习的话,就会深刻领会为什么革命导师列宁在《怎么办》里说:当然,我们不能领导学生、自由派及其他人为他们的"当前利益"而斗争,但是,最可敬的"经济派",我们说的并不是这个问题!我们说的是各社会阶层可能参加而且必须参加推翻专制制度的问题;而对这种"各个反政府阶层的积极行动",如果我们想做"先锋队",就不仅能够领导并且一定要领导。列宁还说:谁想具体了解社会民主党人在居民的一切阶级和阶层中进行的这种政治鼓动,我们就要向他指出,广义的政治揭露就是这种鼓动的主要的(当然不是唯一的)手段。 最后,孙中山先生的晚年写下了更加光辉的一页,是他"联俄联共,扶助工农"的政策开启了新三民主义的篇章。孙先生没有固步自封,没有停下革命的脚步。只是他的不肖徒孙才背叛革命,投靠帝国主义,最后一小撮残匪败退孤岛。今天那些举红旗的犹大们,他们的结局和下场不会好于这些负隅顽抗的匪帮。 毛主席教导我们: 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中国民主革命准备时期,以鲜明的中国革命民主派立场,同中国改良派作了尖锐的斗争。他在这一场斗争中是中国革命民主派的旗帜。 . 革命传统 孙先生既像我国古代历代造反的革命领袖,又像西方资产阶级萌动时期那些热血沸腾的革命人物,而且他自比洪秀全第二,可见在他身上是各种革命传统的糅合。而孙先生在海外创立革命党,指挥国内的革命斗争,这一点又和列宁很像,所以他称得上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活标本。 他没有列宁那样天才的判断力和理论创造力,没有毛主席那样天才地集党务,军事,行政,艺术的全能的综合实力,但他有着所有革命领袖都具备的"反骨",炽热而激烈,有时候甚至饥不择食,略带投机,但瑕不掩瑜,我们从他身上仍可以看到中国革命的历史气象。这种气象学将一直指引我们前进。 最动人心魄的是孙先生敢于做军事工作,自己没有一兵一卒,靠一张嘴,一颗心,轰隆隆地硬是有一批批革命青年愿意赴汤蹈火。他善于从旧军队里拉出一些人来,而且通过一些并不靠谱的会党组织(已经远没有当年白莲教的组织能力),硬是组织了一次次起义。可见技巧和方法有时候是次要的嘛,关键是行动,套用罗伯斯庇尔和丹东的口诀就是"敢干" 有本右派的书里援引过列宁对孙先生的评价:天真如纯洁少女。另一个故事则是,孙先生给某几个会党人物一批钱,结果这些败家子乱花,可孙先生后来的逻辑却是:只要能碰对一次靠谱的就行。这样的气魄,不是一般人所具备的。他做生意会血本无归,但是干革命,他算是找对行业了。 没有孙先生做的这些军事工作,就没有武昌起义那次"碰对"的一声枪响,也不会有民国初期那种乱糟糟的军阀割据局面,也不会有国共合作下的北伐,也不能造就后来红军工农武装割据的条件。当然孙先生的这些工作,最早要归功于太平天国起义。所以这一波波的革命运动,我们不要去苛责孙先生各种缺点,相反要学习他的革命毅力和革命魄力。我们要尽最大努力去为革命奋斗,不要计较短期的得失。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今天,毛主席已经为我们开了一个反修反复辟的大题目,我们做的好或做的不好,都要努力去想努力去做。做好的就总结,做的不好的就分析,像孙先生那样百折不回,水滴石穿,甘愿做冷板凳,俯首甘为孺子牛。 黎明,枪响,回声,先声 …… . 革命引擎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张之洞、荣禄、慈禧、袁世凯这几个人物的描绘是很精彩的,体现了在复辟年代里,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对于历史人物的褒贬。这些人物都被描绘成:成熟,老成谋国,有远见,懂得体制内的游戏规则,非常的吃得开。但是细心的人们会发现,这些描摹如果连贯起来看,那么这些人是千篇一律的,非常的没意思。他们再成熟,跟人民的疾苦没有关系,他们再成熟,跟无数热血青年那涌动沸腾的生命力也没有关系。他们代表一种旧制度,我们讲过有两种力量最强大,腐朽的力量和新生的力量,他们只代表前者,而孙中山,黄兴,陆浩东才是代表未来,一种无法摧毁的新兴力量。 有人嘲笑后者幼稚,不成熟,然而事实往往证明嘲笑者本身是极端幼稚。在孙中山身上有一种动人的魅力。有一个场景,是用某种戏剧冲突的效果展现孙中山的不成熟。有意思的是,这种戏剧演绎歪打正着,描绘出革命家的特质。这种特质,不管是资产阶级革命家,还是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同样具备的。孙中山和哥哥在檀香山的牛场里吃饭,孙中山得知哥哥没有肉吃,而且还要捡饭桌上的剩饭吃时,他痛哭流涕,他说话的时候是哽咽的:我真是不知道啊,等革命胜利后,我要让你和嫂子天天都有肉吃……,另一个场景,哥哥对孙中山说,等牛犊子长大以后可以卖个好价钱。但是孙中山说:不是我不能等,而是革命不能等…… 同样的故事,在列宁身上一样发生着。1910年春,列宁积极地参加了哥本哈根的国际社会党大会。他在那里把第二国际的左派团结起来并作了坚决的斗争,使大会的决议都带有革命性。在大会上他对机会主义分子、妥协分子和各种调和分子展开了进攻。孟什维克们在这次大会上疯狂地反对列宁。他们说他是在"毁坏党"希望列宁失踪或死掉。有人问一个孟什维克的领袖,一个人怎么能这样危险,他愤怒地回答说"因为没有另一个人会在24小时内都全神贯注于革命。除了想到革命以外没有别的念头,甚至作梦也只看见革命的。你倒试试去对付这样一个人看吧。" 因为新生力量具备上述的特征,所以他们就具备了老成谋国的反革命所不具备的一点:人民同情他们,即便人民暂时没有站在他们一边。这就像杰克伦敦描绘的那个拳击台上,老拳手和新拳手对阵,老拳手确实可以一次次击退新拳手,因为他有经验,可以一次次地进行镇压,但是百密必有一疏,而新拳手只要赢一次,老拳手就退出历史舞台了。老拳手输不起,而新拳手输得起,老拳手后来说"就差一块牛排",是的,然而人民把这块牛排给了新拳手。这就是历史天平上的人心相背。 另外还有一个特征是围绕理论展开的。为什么太平天国比老牌的白莲教和天地会更能动员广大群众?因为太平天国的组织更加严密,思想更加统一,革命的献身精神更加强烈。恩格斯说过:"思想不是从天上掉下来,而是生活本身所产生的,可是它一旦产生出来,就会获得巨大的意义,它把人们联合起来,组织起来,并且在产生它的社会生活上打下自己的烙印。"恩格斯所说的联合起来,组织起来是指新生力量会创造一些全新的社会关系,就像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里描绘的那种 "新人"。他们摆脱了旧的社会关系,才能毫无顾忌地前进,去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这是一个强大的革命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