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二)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

时间: 2014-10-11 11:54:45
栏目: 理论学习
话题:
作者:佚名   来源:进步青年网 前言: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指出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缺点在于“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列宁也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任何使社会主义陷入空想,空谈共产主义的实现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都在于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只有那些脱离、忽略或否定无产阶级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的人在看到“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句话时才会产生阶级投降主义的思潮和行动。唯有那些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一刻也不脱离这个阶级的解放运动,并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阶级的人才会在看到这句话时,想到的不是悲观和失望,而是把更大的希望寄托在无产阶级的历史主动性方面,把更大的工作放在组织和教育无产阶级队伍方面,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够确信无疑地认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时不可避免的!”

二、资本主义与无产阶级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同于以往所有剥削制度的一个特点就在于它使阶级对立日益明显化了、阶级斗争日趋尖锐化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得马克思恩格斯有可能发现并创立了阶级分析方法和阶级斗争学说。同时也使得后来的无产阶级及其理论代表总是不遗余力地强调和揭露这种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各国的工人运动,而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则费尽心机地抹杀和掩盖社会内部的阶级分化和冲突,极力地采用抽象的“人”的概念来麻痹和削弱无产阶级的阶级属性以及革命斗志。因此恩格斯说:“无产阶级是由资产阶级生产关系造成的,同时又是这些生产关系继续存在的条件,而掩饰这个阶级的存在是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的。[1]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矛盾和斗争的形成发展过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个阶级是由于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确切些说,是由于生产方式发生变化而产生的。”[2]因此,由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力的巨大飞跃的同时还在生产关系上伴随着日益简单、日渐激化的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既使得资本主义最终战胜了以往的生产方式,也使得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取代了以往的社会矛盾。正是由于这一点,列宁才说:“在任何一个资本主义社会里,能起决定作用的不是资产阶级就是无产阶级[3]。能够影响世界历史进程和现代社会变革的显然也只有这两个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他们一生的全部经历时仍然不厌其烦地指出:“将近40年,我们一贯强调阶级斗争,认为它是历史的直接动力,特别是一贯强调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认为它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4]。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认为,虽然“不同的文明国度中的不同国家,不管它们的形式如何纷繁,却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建立在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基础上,只是这种社会的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罢了。所以它们具有某些根本的共同特征”[5]。也就是说,对马克思而言,现代国家是一种虚构,但现代社会却是存在于一切文明国度中的资本主义社会。只要这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就不存在所谓的权贵资本主义、裙带资本主义这些东西,作出这样的分类除了会转移无产阶级的斗争目标外,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诚然我们不能不承认资本主义是分阶段的,在不同的阶段下它的特征是不同的,在生产力的更进一步发展下,它从自由竞争过渡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但这些特征的不同决不意味着它的统治基础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我们在理解资本主义的时候是绝对不能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价值追求等方面去定义,而必须采用阶级分析方法来透过浮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上的各种现象去把握它的本质,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当然,这种对立和斗争的根源在于由一定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内部之间的相互作用。另一方面,我们在理解无产阶级的时候,也只能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中或者说经济学的意义上去理解,即“‘无产者’在经济学上只能理解为生产和增殖‘资本’的雇佣工人”[6];而不能把无产阶级理解为诸如工资收入低、生活状况差、劳动强度高等社会学意义上的群体概念。后一种的理解方式很容易就陷入了对当代社会中无产阶级认识的迷乱当中,他们那现代社会的发展成就,特别是无产阶级的斗争结果所带来的劳动群众在工资收入方面有所提高、生活状况方面有所改善、劳动强度方面有所降低就否认了无产阶级的存在本身,或者认为今天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同于马恩列斯毛时代的无产阶级了。这种对无产阶级的理解完全是形而上学的,不是把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联系起来去理解。因此,对这些人来说,资本主义是存在的,而无产阶级却消失了。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工人阶级的贫困不仅仅是贫困本身,同时还是消灭贫困的手段。工人阶级不仅仅是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客体,同时还是能够消灭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主体。而之所以它能够成为这样的主体就在于它是处在一定经济关系中的物质资料生产的主体,由于物质资料的生产在整个社会中起基础和决定作用,因此这个生产的主体只要打碎那个强加在它身上的雇佣劳动制度,就能把人类的“劳动”从“资本”价值增殖的狭隘形式下解放出来。因此在经济学上看,雇佣劳动与资本就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有资本主义则必然有雇佣劳动制度,以及处在资产阶级雇佣关系下的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概念是从生产关系上去把握的,认为决定一个社会面貌的是它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因此这里的阶级是由那些彼此在社会生产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不同而互相区别了出来,由此而来的是未来阶级的消灭也只有对生产方式进行彻底的改造才可能实现。就对现代社会的理解和改造来说,只有正确地理解了什么是资本,才能有效地指导雇佣劳动群众反对资本剥削和压迫的斗争;只有深刻地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才能深刻地把握无产阶级存在的秘密;只有富有洞见地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才能卓有成效地领导无产阶级进行自身的解放运动。 除此之外,无产阶级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还在于,只有无产阶级才是资本主义的历史掘墓人,或者说无产阶级存在的历史使命就在于埋葬雇佣劳动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关系的矛盾将愈加尖锐,反映到社会政治生活领域就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将越来越具有世界历史意义,这种斗争将会在越来越大规模上动摇着整个资本主义,越来越深刻的危机和由危机所引起的战争使得资产阶级把绞死自己的绳索都给无产阶级准备好了。因此马克思恩格斯才在《共产党宣言》里公开宣布:“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工人,即无产者。”[7]资本主义产生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的生来却是为了消灭资本主义。 列宁在总结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贡献时明确地把他们针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分析和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总结了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伟绩:“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用科学的分析证明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主义必然过渡到不再有人剥削人现象的共产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功绩,在于他们向各国无产者指出了无产者的作用、任务和使命就是率先起来同资本进行革命斗争,并在这场斗争中把一切被剥削的劳动者团结在自己的周围。”[8]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仅是在书斋里批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研究社会发展规律的学者,更是身处一线亲自组织国际工人协会、指导各国工人运动的革命家。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6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0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列宁选集》第3卷第686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685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1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709页,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8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列宁选集》第3卷,第574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