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怎么样?——经济学家与工人的争辩

时间: 2014-10-20 15:12:08
栏目: 思想争鸣
话题:

作者:佚名来源:进步青年网 辩题一:改革开放让百姓生活更美好了? 经济学家: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市场化,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以前很多人连鞋都买不起,鞋的款式还很单一,一个人三五年才买一双。改开后,一个普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够买30多双鞋,鞋的样式和价格非常多样化。 工人:改开前的物资匮乏、生活贫困,很大程度上与工业体系刚刚建立起来、社会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一定水平有关。如果说今天的中国已经告别贫困的时代,那为什么成千上亿的底层百姓仍然贫困?工人们一个月的工资的确够买30多双鞋了,却为什么不能在城市里有自己的房子? 不论在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社会,市场都存在。市场的作用是按照需求来供给,协助生产资料以及劳动产品较好地配置到需要的人手里。但是改开之后的市场却并不是这样,在国家的助推之下,市场被资本家们控制了。企业为了盈利绞尽脑汁,一方面,他们制造出了“各种价格与样式的鞋”,做出各种吸引消费者的广告,让人们在即使不需要“30双鞋”的时候仍然掏出腰包购买他们的产品,从而获得更多利润;另一方面,为了压缩成本,老板想方设法地压低工人工资。所以,在资本主义控制下的市场中,无论我们消费还是工作,我们口袋里的钱都在流入少数资本家的腰包。 国家没有站在公正的一方,政府对市场化的助推与对资本的保护使得市场不但不能优化资源配置,而且成为企业吸走劳动剩余价值的合法手段、资本垄断社会资源与资本扩张的工具。令人遗憾的是,老百姓生活中最关心的教育、医疗、住房都在全盘市场化,特定的利益集团为获得利益,将这些公共服务当做商品卖出,费用上涨,“看不起病”、“上不起学”、“住不起房”。   辩题二:只要人民可以往上爬,贫富差距也是有好处的? 经济学家:改开后,贫富差距确实在扩大。但有了差距,才会有激励,在保证低收入者能够进入高收入者的行列的前提下,贫富差距是有好处的。但如果社会阶层固化,贫富差距就只有坏处了,而这恰恰是现在中国的问题。改开初期,很多不存在特殊背景的人靠自己打拼出人头地。而现在,很多人致富是靠特权,特权不是靠自己打拼得到的,而是“拼爹”来的,如富二代、官二代、红二代。为了减少贫富差距的社会冲击力,必须消除特权,实现机会均等。政府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与管控,比如打破国有企业的垄断性,给市场更自由的竞争环境。 工人:特权造成社会分配不公,正是老百姓们所痛恨的。 首先要问,特权是怎么出现的?30年前国家推动的改革,给部分人提供了巨大的权力和机会,在国家机器的助力下,他们通过倒卖国家资产获取第一桶金,发家成为世界500强企业的主人。改革开放,恰恰是通过政府之手创造一个市场的同时,把市场交到特权集团手里。 可见问题不在于国家是否控制市场,而是把市场交到哪个阶级的手上。今天的中国,不管是国家还是市场,都已经掌握在“官二代、富二代”手里,国家成为了资本市场的助产婆——这才是社会不公、贫富差距的根源。特权被合法化,属于老百姓的公共资源,被转手于几大垄断集团手中。 许多经济学家们天天喊着让政府退出对市场的干预,但事实是,当市场已经成为垄断龙头的私人花园,国家机器已经不可能独立运作——正是我们的政府,天天都在帮富士康的扩张圈土地、盖厂房,动用行政和教育资源为他们招工;同时上海自贸区大张旗鼓的建设,政府大力推动金融跨境流通,大大简化企业的经营与监管等程序。这一切告诉我们,政府与资本正在携手同行。在资本对国家的操纵下,国家越是把权力让给市场,越是在推动特权的滋长。 资本的自由流动并不意味着阶级的流动,在官商合谋垄断社会资源时,市场越开放,就意味着资源分配不公的加剧与阶层流动渠道的封堵(简言之穷人更难变成富人了)。   辩题三:中国的劳资双方是和谐共赢的关系? 经济学家:剥削、阶级斗争的说法,是那些守旧分子不习惯工人、农民、农民工在一个市场上自由竞争的制度安排而提的。劳资关系应该是和谐共赢的,劳资合作共赢是出路,而斗争不是出路。 为此,劳资双方应增加信任理解,避免误会。现代企业的董事会中有工人代表进入,参与企业决策过程;工会中也有资方代表,彼此坦诚相对。为解决劳资矛盾,企业应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负责。 工人:现实中几乎没有看到过劳资共赢的例子,以上关于劳资互信的制度设计基本都流于形式。30年市场化的发展,中国成为一个世界工厂。劳动力的廉价至今是我国的竞争优势,也是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求得一席之地的砝码。在这背后,工人接受着过分苛刻的要求与不公正的待遇,工人到处寻找更体面的工作,却难以摆脱低收入的命运。在工资问题上说了算的永远是企业,企业为了扩大必须竭力榨干工人的最后一滴血汗。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通过降低成本的方式将风险转嫁到了工人的身上,工人所付出的代价除了时间和体力,还有身体健康、休息与感情。这样一来,劳资是对立还是和谐,答案显而易见,长工们怎么会喜欢周扒皮呢? 以企业社会责任来建立和谐劳资关系似乎是可行之道,但大量的事实证明,企业社会责任不过是资本主义的一张面纱,说破了就没意思了。在企业经济发展好的时候,资方借企业社会责任装点门面;而一旦发生金融危机,企业马上把工人赶走,不再承担。以裕元鞋厂为例,作为跨国品牌社会责任的典范,近两年由于出口订单下降,工厂不断地向内陆、东南亚等劳动力更加廉价的地区转移,对劳动者的权益不管不问。因而指望以企业社会责任来为工人的负责,根本就是空梦。 劳资关系不论以什么方式出现,在现有的生产体制之下他们的对立都是必然的,期望企业主动为员工负责不符合现在中国资本急于盈利的逻辑,那么工人应当依靠谁?不自己站起来,如何成为自己体面生活的主人?不依靠团结的力量,又如何对抗资本得寸进尺的欺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