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规律探讨之“双头”模式的分析与应对

时间: 2014-11-07 16:32:20
栏目: 风华正茂
话题:

作者:高宇 来源:进步青年网

社团出现“双头领导”,不是正常的现象,这种模式本身即有很大的问题,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当两人意见分歧时难以处理集中与民主的关系——集中引起另一方不愉快,民主导致双方掣肘和低效,如果矛盾长期积累,还有可能发生分裂。那么如何对待这种模式呢(两人,这个数量即无法构成实施民主的基础人数,即无法出现多数意见,又不能实现有效的集中,如单头可以做到的那样)?

先说“双头领导”模式是怎么来的。

多数社团建立之初都是单头的,或者是带头人自己一个人起家带,或者是在外部支援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一个人带。这种情况下由于任何决策只要一个人决定就可以马上付诸实施,因此决策效率和工作效率都非常高,自己虽然累,但各项工作还是能按部就班的进行,随着越来越多的新骨干被培养出来,社团工作逐步走上成熟。

也有的社团在建立后是双头的,往往是同一个学校的两个同学\朋友在一起带,这种模式在最初由于两个人甘苦同心、相互帮助,往往能比单头更有战斗力。同时,有对方的支持和慰藉,遇到挫折时也更容易挺下去度过难关。但是,越往后发展,这种模式的问题就越暴露出来,突出的一点就是在首段说的“意见分歧时难以处理集中与民主的关系”。当社团工作逐步“走入深水区”,在读书会、新生工作、新骨干工作、带头人自身理论和能力提高以及与外界关系等领域,一大批问题会暴露和积聚,与之伴随的是,两位带头人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应对方式的分歧的全面展开(如果此时还有个人的或家庭的纠葛或压力介入,它们还有可能成为导火索而引起两人矛盾的大爆发),这对两位带头人来说,都将是极大地考验(由于两人在社团中资格同样老、理论水平和能力又相当,没有一方具有自然形成的权威,因此意见分歧时两人意见权重相当、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服谁,此时反倒不如单头领导能快速决策、轻装前进)。(当然,除了自生的双头之外,还有一种是两个单头社团合并后形成的“后天”双头,比如《井冈山》中朱毛会师后形成的朱毛两大核心。这种“后天”双头除了在复杂性上比自生双头更加复杂外,基本的规律是一致的)

如何去处理呢?

第一种思路是在两人之间解决,即双方心平气和,放下成见,一条一条的对社团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达成共识。但这种思路的实现对两人的性格有要求,如果有一方或双方都是强势性格,“得理不饶人”,那么也很难。最终的结果,恐怕是两人谈不拢后强势的一方压制另一方贯彻自己的意见,强行集中。虽然一时间实现了单头领导的高效率,但造成了不愉快,也积累了矛盾。;

第二种思路是将两头领导小组临时扩大,将领导小组以外的其他骨干纳入参与决策范围,从而使人数达到可以实行民主的人数,再通过民主表决形成多数意见,付诸实施。《井冈山》中数次的“前委扩大会议”属于此类,前委委员无法达成一致时,就扩大参会者范围,讨论出现多数意见。X社团实际中也采用这种办法,我们在当两位高年级带头人意见分歧时,往往邀请中年级骨干加入讨论,讨论中最终形成的多数意见,两位高年级带头人也必须承认(《井冈山》中朱毛拿不定时就召开会议让陈毅、王尔琢、张子清、袁文才等人一起讨论。必要时团一级的干部如林彪也会被请到)。除了平时的日常决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在x年暑期的社会实践中,两位带头人在对行程安排出现意见分歧后将两种方案付诸公开辩论,在各自陈述理由后由全体队员举手表决,形成最终方案(这还是一个特例,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将讨论下放到普通会员层次,在骨干、新骨干层次就可以解决了)。这种思路一是吸收了其他骨干和会员的意见,发扬了民主,二是让其他骨干和会员参与决策,增加了他们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三是有效化解了双头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因为最终实施的方案不是双头中的任一头制定的,而是整个决策集体制定的。任何一头都无法责备另外一头,反而,共同执行集体的决定能使二人加强团结。

第三种思路是邀请权威进行裁定,即向双方都公认的权威老师或人士寻求帮助,在相互分歧的两种方案中选出一种(其实是针对双头里缺乏权威的一种弥补)。这种思路在效果上和第二种是有些相似的,如果说第二种是“向下”寻求第三方表决,这一种就是“向上”寻求第三方仲裁。它的优势是权威人士往往能更好的看清问题的本质,结合理论知识提供相当有帮助的建设性意见,另双头都能心服口服;而且决策效率较高。但弊端是无法让其他骨干(乃至会员)参与决策,对于社团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也容易养成对权威的依赖)。而且,它需要具备一个条件就是要有双头都能认同和信任的有很强能力和很高理论水平的权威人士,而且此权威人士能持续性的给社团提供帮助。而这个条件不是很容易具备的。X社团的最初一段时间也常采用这种办法,但后来权威人士由于工作繁忙无法继续指导,这种方法慢慢废弃不用了(有些权威因为没有参加社团的一线工作反而可能提供脱离实际的意见,听信这些意见未必有用甚至有害。比如《井冈山》中共产国际和中央、省委的多次“瞎指挥”。这时要求社团的双头能有足够的辨别力去辨别权威的意见。)。

相比之下,第一种思路是最难实现的;而第三种在最初时期可以用,但决不能依赖于此;只有第二种思路是最佳方案,于近于远都有利。不过,对能够扩大进临时决策集体的骨干、新骨干的能力、认识是有一定要求的,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拉进决策,从这个意义上说,此种方法的应用也是建立在社团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

最后,“双头领导”模式的出路或走向在哪里?

个人认为,需要在双头离任前培养出足够的骨干,在本届或下届形成多人领导团队,从而结束“双头”模式。当然,多人领导团队中随着时间推移和工作深入,也会自然形成威望较高者,可能就有两个。但此时算不算回到“双头”模式呢(假设真的形成了两个威望较高者)?不是的,意义不同了。多人领导团队中两个威望较高者并不是两个独立的领导,他们和领导团队中的其他人地位是一样的,都有相同的决策权。这个时候,他们的角色不是居于其他骨干之外的独立领导力量,而是领导团队中的积极者、学习和工作的先进者,起着模范和带头作用,带动大家一起完成学习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