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身边的劳动者——后勤工人调研报告

时间: 2014-12-16 10:31:13
栏目: 工农之声
话题:

 

在我们的校园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和我们近在咫尺,却似乎生活在另一个世界。他们的辛勤工作为我们创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他们的生活状况却鲜有同学了解——他们就是学校的后勤工人。同学们坐在干净的教室里时,吃着食堂现成的饭菜时,是否偶尔想过,每天都与我们擦肩而过的食堂大叔、保洁阿姨、保安大哥….过着怎样的生活?

近日,我们学社的同学对L校区、Z校区教学楼、宿舍、门房,以及各个岗位上的数十名后勤工人进行了调研访谈,以期对他们的工作、生活状况作一些了解。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使更多的同学关注、尊重我们身边的劳动者。更希望用人单位能严格执行劳动法,保障者的权益。

 

工资低、工时长,劳动法成一纸空文

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后勤职工的工资普遍偏低、工作时间长,而且多数不按劳动法以及北京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加班工资。

食堂的绝大多数工作人员每天工作都在11小时以上。南北食堂的保洁员和打饭、洗碗的工作人员工资基本为每月1800元左右,从早上7点半工作到下午7点半,中午1个小时休息。如果轮到上早班做早点,就要5点钟起,如果轮到上夜班做夜宵,就要工作到晚上10点半。食堂每个月没有固定的休息日,不定期轮休。南食堂的一个大哥告诉我们"休息那都没准儿,(上班)人少的时候,那就一直不休息。哪天上班的人多了,才能偶尔休一两天。领导说了,要提高工作效率,减人不减量。说白了,他们就是要降低成本嘛"。 他还说,最近后厨的工作人员比较少,有几个师傅每天早上5点起床,一直要工作到晚上10点,下班收拾完晚上12点才能睡下。"他们老员工可能是习惯了,我们年轻的都受不了"

教学楼和图书馆的保洁阿姨分两班,白班7:00—15:00,晚班20:00—凌晨1:00,每周休息一天。工资每月1560元,晚班也没有夜班补助。据称我校的工资水平在附近高校中为最低水准,工作量也丝毫不比其他高校轻松,大多阿姨只因为离家近而无奈将就。阿姨住在学校附近,晚上1点以后要骑车回家。理教一个上晚班的阿姨告诉我们,其实晚上12点以后就没什么活儿干了,但是她们还是必须1点钟打卡下班。阿姨住在学校附近,晚上1点骑车回家,3点才能睡下。她有一次跟领导反应这个情况,希望能够提前一个小时下班。领导说如果缩短工时就要裁人,阿姨也不敢再提这件事。如果遇上下雪天,无论是夜班还是白班的保洁阿姨都必须早起扫雪,上夜班的阿姨凌晨3点多刚回家睡下,6点多又得起床扫雪。保洁阿姨的年龄大多都在50岁左右,我们都知道上夜班对身体有很大的伤害,年轻人尚且受不了长时间夜班工作,何况是已过中年的保洁阿姨们?

保安和有门岗和巡逻两种岗位,门岗工资1950,巡逻2400,也分白班和夜班,无论是周末还是节假日都没有休息。

 北京2014年的最低工资标准为1560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57条规定:"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形成或建立劳动关系后,试用、熟练、见习期间,在法定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其所在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不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工资。"而其中"法定工作时间"指的是每周5天、每天8小时。超出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按照《北京市工资支付规定》第14条规定,平时(周一到周五)加班按基本工资的1.5倍计算,周末按2倍、法定节假日按3倍计算。

如果按照以上的计算标准,假设每周周末休息一天,食堂工作人员的工资应该是1560元+1560元/(5天x 4周x 8小时) x[(11-8)小时x20天1.5倍+11小时x4天x 2倍]=3295元,如果还要上夜班做夜宵,那么工资应高于4000元。同理,我校保安的工资按劳动法和最低工资标准计算应该是2808元。而我校后勤员工的实际工资比这个数目少了将近一半。 我们不禁要问,在大学这片"净土"中,为什么劳动者的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依法治国"的口号犹在耳畔,为什么劳动法却成为了一纸空文?

 

劳务派遣,中介坐地牟利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后勤员工分为正式工和派遣工两种。正式工和学校后勤集团签了劳动合同,与学校有正式的劳动关系。这一部分员工一般有社保,工资比较高。我们访谈的一个南食堂打饭的大叔就属于这种情况,他的工资一个月可以达到4500元,但像这位大叔这样的正式工在我们访谈的工人中是极少数。派遣工则是由劳务中介公司招工,派遣到学校来工作,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临时工"。学校和派遣工没有直接的劳动关系,而是和中介公司签合同,这样的"派遣工"在我们访谈的工人中占大多数。所有的保洁阿姨、保安、以及南北食堂大部分的工作人员都属于这一种情况,他们从中介那里领工资,工资比较低,而且大多数既没签过劳动合同。关于社保,食堂的一些员工说有社保,一些人说不清楚,还有几个阿姨根本不清楚社保是用来做什么的。

劳动合同是保障劳动者一切权利的凭据,当出现工伤、劳资纠纷等问题时,没有劳动合同将使劳动者处于极为弱势的地位。而社保是劳动者退休养老的基本保障,很多保洁阿姨和食堂的工作人员都在四、五十岁左右,如果没有社保,他们日后的养老就只能依靠子女。

中介公司除了用工不合法律规范之外,还从每个劳动者身上剥削本来就微薄的工资。一个保安大哥告诉我们,学校付给中介的工资和中介付给他们的工资之间有一个差价。中介公司从中牟取了暴利。

 

住宿和伙食

L校区后勤员工的宿舍在南食堂的地下室,一般8、9个人一间。地下室看起来还算干净,但没有卫生间和洗澡间,而且一进地下室就会闻到一股异味。中关村校区的后勤员工宿舍则分布在7号楼、家属区的地下室和15号宿舍楼,从4个人一间到10多个人一间都有。中关村校区新食堂二层的一个阿姨告诉我们她们的宿舍住了15个人,她说"以前我在朝阳区那边打工,都有人来查,一个宿舍只让住4个人,怎么这边没有人来查啊?"也有一些后勤工人自己租房住。中关村校区体育馆的一个50多岁的保洁阿姨告诉我,他们家口子已经在这干了10年,一直租住在15号楼的员工宿舍,宿舍大小和中关村的学生宿舍差不多大,租金800元一个月,而阿姨家两口子的工资加起来也不过三、四千元。她说夫妇二人一个月的伙食费也就是300元,"哪里敢在食堂吃哟,都是自己做饭,煮点面条买点菜。"食堂的员工一般都包伙食,而L校区北食堂的一个打饭的阿姨告诉我们,她们的伙食常常是打剩的饭菜。

 

监工的责罚,同学的白眼

在我们调研的过程中,保洁阿姨对我们格外热情,一个阿姨说:"从来没有学生跟我这样聊天"。每个阿姨都向我们倒了一肚子苦水。和低廉的工资相比,更令阿姨受不了的是苛刻的管理制度和一些同学对她们的不尊重。

首先是苛刻的罚款制度,迟到(不管什么原因)1分钟扣10块钱,而只要早退一分钟一天基本就白干了。每层楼都有楼管巡查监督,"只要楼管查的时候说哪里不干净,那就要扣钱,他说扣就扣啊!""干得不好要扣钱,表现好也没有奖金。"楼管对待她们的态度更是没有一丝温存,"(楼管)只要看见我闲一下就要过来说我,就觉得我特清闲。"中关村体育馆的一个保洁阿姨甚至羡慕外围打扫马路的工人,"累是累点,至少他们自由啊。我这里被盯得太死。"

其次是工作条件差,保洁阿姨没有的休息室和更衣间,教学楼的教职工休息室她们是不能进的,换下的衣服只能搁在厕所(这还是后来争取来的)。白班阿姨午饭自带,连喝水都得自己掏钱办理校园卡。她们的制服只是薄薄一件,冬天比较难熬。胶质手套一月一双,破了的话还得自己贴钱购买(!)。

另外最让阿姨心寒的,就是一些同学的白眼,以及同学们晚上占座、发传单、晚归制造出的垃圾给阿姨增加的劳动量。L校区理教的阿姨说,理教关门的时候,常有同学迟迟不走,她们会提醒同学离开教室,一些同学竟对她们恶言相向:"你不就是个保洁的吗?""学校是你家开的吗?"。还有一些同学在教室里刷夜,在教室里制造垃圾或者没有关灯,第二天楼管检察时,这些全都归咎于保洁阿姨。另外占座同学在桌上贴的便利贴,社团往桌子抽屉、地上发的传单也令阿姨头疼不已。"抽屉里的传单,我得一个个抽屉弯腰捡。太累了。"

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能以任何理由克扣员工工资。即便是扣除社保金中个人需缴纳的费用以后,最后发到劳动者手里的工资也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针对保洁阿姨的罚款制度,显然是违法的。

我们希望所有同学,体谅保洁阿姨,尊重她们的劳动成果,按时离开教室,不要在教室里发传单。不要贴标签占座。 不要给她们本已艰辛的生活雪上加霜!

 

 

他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们访问到的大多数保洁阿姨原本是附近的农民,良乡校区建设时把家里的地征走了,"以前种菜的地方都用来种房子了",东羊庄新村就是附近失地农民的安置小区。几个保洁阿姨都向我们诉说了征地过程中的无奈。一个阿姨说征地时她们大队(村)里扣了八万块征地补贴,另一个阿姨说除了给建安置楼以外,一分钱补贴都没有。没了收入来源,她们就只能出来打零工。

食堂的工作人员则大多来自外地,山西、吉林、河北、山东、四川….,还有一些是夫妻二人加上孩子一起过来的。一位食堂保洁阿姨我们说,她的儿子和儿媳都在北京,孙女在上小学,所以她和老伴放弃家中的土地,一起来北京打工。另一个四川的保洁阿姨说她儿子在北京的大鞍山煤矿打工,她经熟人介绍也到北京来干活了。我们访谈的大多数后勤工人和这两位阿姨的相似,都是来自农村的打工者。除了保安以外,后勤工人的年龄大多在40岁以上,年纪最大的还有60岁的。北食堂一位大叔说:"这儿工资太低,年轻人都不愿意干"。

这些与我们父母年龄相仿的后勤工人,在应该安享晚年的岁数还奔波辗转来到异乡,为一分微薄的薪水打工。可见无论是他们身后的乡村,还是他们同样在外打工的子女,恐怕都已经难以承载他们的生活。他们或是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失去了土地,或是在在农村种地收入不足以维持生活。然而在城市打工,也未能给他们体面、尊严的生活。他们是中国2.6亿打工者的缩影。我们在为他们的现状嗟叹时,不禁要问,他们难道生来就该忍受这样的生活?他们未来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