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字的内心独白;《为中国教育之改革而读书》(三)

时间: 2014-03-14 07:24:41
栏目: 风华正茂
话题:

六.大一;新青年的抗争与蜕变 在读大学之前,我已经看了几本批判高等教育的书,同时还看了几本大学指导的书,如《步入大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等等。我在没上大学之前,对大学就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因此,在步入大学不到两个月里,演讲中对自己、身边同学、教师、学霸、盲目考研考公务员群体的这一较完整的教育系统,有着强烈的批判敏感度就不足为奇了。 “我有理想主义,但这不对吗?”在功利的大学环境里,我常用鲁迅笔下的狂人类比自身。“环境认为你是疯子,但也许是环境错了。”(引用共识网《他们和699万毕业生一样》,有改动) 刚进大学,我就意识到了到了几乎所有的大学生正在被塑造、定型从而适应这一社会更为狭窄和特定的需求。我的呐喊,只不过是在努力看到大学教育本相之后,不想自我屈从,而要做真正的自己。 在大学上了第一天课后,发现大学的老师讲课太无聊,基本是“照PPT宣科”,基本没有人文关怀,基本没有给学生自由研讨的机会,完全是老师一个人在向学生灌输死知识。因此,第二天的第一节专业课我就想逃,去听一个清华大学社团在温泉校区的讲座,结果老师把我大大批评一顿,这也是在我的意料之中。呵呵,大学规则就是即使你在大学课堂里是无聊的坐着,丝毫没有思考的欲望,也不允许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让你真正有思考欲望的事。 后来,我懂得了应用“规则”,一直在夹缝里寻找机会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追寻真正的自己。坚持早起,别人背英语,我背《论语》;别人玩游戏、谈NBA,我看书、写新闻评论;别人晚睡晚起,我早睡早起;别人在比赛中迎合评委,我在比赛中迎合自己的内心;别人热衷于考研考证,我热衷于兴趣研究与拓展;别人寒假喜欢宅在家里,我喜欢和一群热血青年去搞社会实践;别人想着加入社团,我想着创办社团、改革社团;别人拼命的向往大城市,我乐于关注乡村发展;......不是我想搞另类,我只是在做自己罢了,我只是在遵循自己的内心罢了。 经过半年的摸索,自己对大学也有了新的定位。我不再热衷于追求各科目的高分;也不强迫自己对每个课程都认真听,主张有选择接受;不再热衷于死记硬背;我不再急于求问:这些学了有什么用。在大学,我宁愿做一个“学个大概”、兼顾社会实践、关注国家命运的新青年,也不愿做一个闷头死读书、追求个人主义成功的传统学霸。我也不再功利地、迫切地寄希望于在大学能学到什么专业知识或职业技能。我现在更加注重关注自己具有的内在价值领域,即发展兴趣之学。我现在尝试着把大学目标定位于在一种环境中,让自己有机会,有闲暇时间愉快地涉猎广泛的知识领域和各种人生体验;让自己有一种终身学习的内在动力;让自己慢慢成熟,慢慢发现自己的长处、弱点、爱好、兴趣,寻求对自身和生活目标的最佳理解;让自己慢慢建立一种值得自己去终身践行的信仰或理想。

七.未来:为中国教育之改革而终身读书、实践 事实上,中国教育一直在改革、在进步,我需要的做就是去积极顺应这一趋势,找准教育改革的方向,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教育改革不应该空谈,我甘愿做一名默默无闻的教改马前卒,从做一名人民教师开始践行。尽管,我不太满意当前的教育制度,但我会为了心中的伟大的教改梦、仁师梦、英才梦而咬牙继续深造,期待有朝一日一展教改抱负。一句话,我愿意为中国教育之改革而终身读书、实践。

附上相关三篇原文:谁的青春不迷茫 记于2013年10月22日晚。 文;某评委老师 星期一下午接到院学生会领导的电话,说晚上院里进行学生的演讲比赛,要我去做评委,我直接答道我自己属于四声不全的,没有能力当评委,但觉得学生干部很为难,就答应去打酱油(后来一看教师当评委的也就我和老杜,老杜是弄新媒体的,比较专业)。 整个演讲比赛从7点开始,大约进行两个小时,参赛选手十六人(都是文传学院13级的学子),演讲主题:“自由演讲——用思想品味人生”。参赛题目有:《微笑》、《谁的青春不迷茫》、《骚年,退学吧》、《珍惜青春,相信未来》、《你正为什么而奋斗》、《女人如松,绝世而独立》、《减肥,细水长流才健康》、《思想决定人生》、《放过“女汉子”:做独一无二的自我》、《无添加,不好吃》、《我的天空,我该如何飞过》等(其余的忘了)。 对于刚入学不到两个月的学生而言,能够有胆量站在前面演说已经很不错了,且绝大部分参赛学生的演讲内容还不错,体现了90后自由、洒脱的性格。院里应该多举行类似活动,给学生更多的锻炼机会。但作为演讲,这些参赛选手绝大部分还是欠缺不少,从形式上看多是背书、朗诵、讲故事;从内容上言,绝大部分选手的选题不错,但内容过于松散,没有形成演讲应有的节奏。我是外行,但为应付英文考试,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还是听过多遍,虽然没有听懂,但屡次出现的“I have a dream”我还是听出了。充满激情的声调,富有气势的语句,的确使人享受演讲的魅力,当然这是比较经典的演讲了。正缘于是外行,我打分的最低标准就是八十分,最高是九十五分。整晚印象最深的当属三位同学,其选题《骚年,退学吧》、《谁的青春不迷茫》及最后一位选手。三位中两位是痛斥当今教育体制的,我就选取其中一位的选题作为此篇感想的题目,下面谈一下自己的想法(这三篇中好像《骚年,退学吧》获第二名,《谁的青春不迷茫》获奖,忘记是第几名)。 《骚年,退学吧》是获得掌声较多的选手,其内容绝大部分是讲当今教育体制的不合理及同学们是如何的混日子,诸如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等,而演讲者则对图书馆中备考研究生的学长们大加贬斥,认为什么考研、考公务员等都是无聊。对教师授课不满意、对所学专业不满意、对同学们游戏人生不满意,而自己则是无所适从,呐喊应该退学吧,且言“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没有路”(对鲁迅先生话语的变换,说明此生还是动了脑筋)。但从其演说中,我觉得此生还是处于迷茫状态,说更难听的也就是混日子状态。最后一位演说者更牛,坦言自己就是整天上课玩手机,下课玩游戏那种,且大骂教育体制之不合理。另外还认真算了一笔账,四年大学损失20万。自己不退学是为了父母才在这混,为了父母的血汗才在这瞎混。上述两个演讲者,都是获得很多掌声的,说明听众还是满认可的,体现了90后的心声。前者觉得他蛮有激情,思路还不错,但内容谈不上多深刻,就给了89分(没想到是最低分,有打满分的,看来我真是外行)。后者,给了82分(基本是我整晚所打分中最低的)。 谁的青春不迷茫,迷茫在于你没有面对现实,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当你认为别人读毛概、背英语,弄什么硕士、博士系属无聊时,你是站在游戏规则之外而论。当你踏入这个学校大门时,其实你已经进入了中国教育体制的游戏之中,既然是游戏,必然有规则。能否四年之后拿到两纸文凭出去,就要符合我们学校的游戏规则。倘若为了父母的血汗而在这混日子,我觉得同学,你应该早点回去吧。四年的大学生活,不仅仅是学点书本上的皮毛,更重要是全面素质的塑造。依混日子的心态,在这熬四年,莫说健康的身体,就连年轻人的锐气,也会顿失,损失的何止20万。 谁的青春不迷茫,酷海无边,回头是岸。手机的新闻、电脑的游戏是比老师的说教更有吸引力,试想我等学院又不是麻省理工,混几年,即便啥也学不到,也可以自吹来自麻省。试想我等所处位置又不是牛津哈佛,混几年,即便啥也看不到,也可以自吹来自欧美。年轻的心,可以自由,可以洒脱,但不能放纵。 谁的青春不迷茫,短暂的迷茫尚可原谅,长久的迷茫便是迷失。痛骂教育体制无可厚非,这亦是国骂。骂骂过一下口瘾可以,但不能以此而作为混日子的借口。陈胜吴广痛斥秦的暴政,但人家有勇气揭竿而起,试问你有勇气把教育部的牌子摘下来吗,诚然不能;陶渊明不愿与朝廷为伍,悠然见南山,试问你能卷起铺盖回去种地,诚然不能;鲁迅先生面对社会的黑暗,以自己的笔杆书写社会,试问你能用笔杆反映社会吗,诚然不能;周恩来先生面对国家之软弱,中学即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试问你能为中国的教育体制改革而读书吗,诚然不能。倘若躺在床上,无事所从,还要大骂教育体制,改变命运,无疑守株待兔。 记于10月22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