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一个名校毕业生的选择

时间: 2014-03-16 19:38:20
栏目: 风华正茂
话题:

来源: 大学网 作者:萧旼
在大多数人眼中,“北京名校毕业”似乎是通往富裕、物质生活的一条坦途,在名校还能做出点事、混出点“名堂”来的似乎更了不得。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保研、直博、出国似乎是毕业生们再深造的直接选择。但是,也有“非主流者”,也有“理想主义的追求者”。此文是一名北京名校毕业的大学生给自己高中好友的信,表达了他在“理想与现实,追求与实践”中,对“个人奋斗”“社会认识”“孝养父母”“家庭婚姻关系”以及“理想”的思考与认识。

xx:
这几天一直在办“TY学报”第四期,以及准备社团暑假社会实践的事情。昨天终于告一段落:报纸出来了,实践队伍的路线及人员也初步定好了。
你的来信让我很是感动,我知道:不管自己怎么变,怎么在外边闯荡,你们也仍然是当初那些关心我、支持我的好朋友。前一阵子,我们社团在林大建筑工地上搞了一场文艺晚会。那是我一手策划的,当时就特别想让##来看一看,也并非全为了虚荣,确实是一种分享、一种求得好友理解的心境。

我看个人奋斗
现在的成功学很是流行,市场上充斥着相关的书,教大家如何通过个人奋斗最终走向成功,过上“人上人的生活”。这些书里面所提的技巧确实高妙;举例也不乏真实;执着的精神也挺让人感佩。但是拍脑袋想一想:这样的人到底有多少?一个人的成功背后是多少人的失败?而且,什么样的人才有走向成功的路子?
你希望我能现实一点,我先说一说另一种“现实”。
中国0.4%的人占据70%的财富,基尼系数(财富分配公平指数)超过0.5。
不抱怨,咱来分析一下。
一般认为,基尼系数超过0.4就能引发社会动乱,政府现在是用超过国防经费的维稳经费在保持社会的相对安定。整体上看,现在中国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的流动性越来越小,即没钱的人很难变成有钱人,有钱人不可能带你共同富裕。
所以,我想说的是:个人奋斗的路子走不通。
毫无疑问,不管是&&还是我,都是想有一番作为的,思路不同而已。
我觉得,作为知识分子,要想有一番作为,要么依附精英(政治、经济、文化的),迎合资本家、政客以及学霸;要么扎根底层,走向工农,从真正的中国脊梁身上获取力量。除此之外,再没有别的办法。历史将表明,那些妄图通过个人奋斗爬向高层、走向“成功”的人,绝大多数只能是“资本家的梦,无产者的命”。

我在做什么:公益还是政治?
我们社团所做的不是什么慈善,也并不是什么献爱心。大局着眼、小处着手,我们去建筑工地、去上访村、去蚁族聚居区、去国企生活区,不是去表达什么同情了,那些根本没用!
基于个人的思想成长与经历丰富,我们是要扩大视野,了解被多数人忽略或被媒体泛泛而谈所蒙蔽的另类真实;我们是要进行大学生的自我精神救赎,不局限在大学这个小圈子,不沉溺于五光十色的小资情调,跳出围墙,回归底层;我们是要培养底层情怀,去和工人、农民聊天,熟知他们关心的事和他们的话语体系,并以工农立场去思考与分析问题;我们是要踏踏实实地调研,分析总结获得的事实、依据,提升为理论,在社会大危机大变动到来之前做好理论准备。
说白了,这是投身于改造社会的事业,但绝对不是几方力量之间的利益博弈,而是希望改变剥削阶级所制定的游戏规则。它是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抽象出来的一种新的、为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政治。
我没有入党,不在其位而拼命要谋,基于对公平正义的强烈诉求。

做一个复杂的善良人
高谈阔论了那么一些,并不想表明我的“清高”。我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我有我世俗的一面。
想要改变某些事物,首先就得了解它们。但如果面对的是些肮脏的人、事、物呢?难道可以因为“清高”避而远之吗?至少我不是这个态度!
当我们去建筑工地和项目经理谈联欢晚会的时候,面对这样一个有强烈世俗观念的人,自己也就坦然地世俗一些、圆滑一些,只为了把事情办好。我们请团委老师出面协商,他大方豪爽,说要给我们搭建舞台;而当老师不在的时候,他便趾高气扬,出尔反尔,甚至要取消那次晚会。据理力争,我们拿“XGR艺术团”等晚会嘉宾的名气、牌子去砸他,他马上就能软下来。再连劝带哄,说些好听的话,为了面子,他也要答应我们。面对这种人,就得动用世俗的力量与之博弈。
18岁之前,我们可以只做一些小的、简单的好人好事;18岁之后,我们就得学会适应这个社会,以复杂的心态去处理复杂的事情,而不失去自己的底色。
我之所以积极地投入这个新生的“TY社团”,一是为了在大家的帮助下、在那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坚定信仰;二是在各种磨练与挑战中提升能力和素质,练好真本事,转为人民谋!

我怎么面对父母
也许你更关心这个。
有时候会有这样一种悲凉与自豪:“爸妈,你们把儿子养大,他却不仅仅属于你们!”
从爸妈的角度去考虑,或许悲凉会多一些。
我并非爸妈所亲生,这是我从小就知道的。小时候很介意,觉得是一件出丑的事,听不得别人讲,还为此跟别人打过架。后来上高中,明白了更多的事理,也就不在乎别人的闲言碎语了。生我的人当然要感激,但爸妈对我的养育绝不能简单用一种感恩的心态对待,它是实实在在的亲情。爸妈从来视我如亲生,对我们三姊妹平等对待,有时还格外看重我。按说这种出身是很容易造成不好的影响的。而我,从来都不缺乏呵护与关爱,一直都是身心健康的成长。
即便如此,我还是要走自己的路。父母虽是我们的启蒙老师,但他们对很多事情的认识,却不总是对的。尤其是对社会整体的把握,对社会问题的深入剖析,他们所处的位置与环境决定了这种局限性乃至荒谬性。
当然,为人子,怎能要求父母年过半百还要对社会有一个全新的、更高的认识?无论何种世界观、价值观,都是在年轻、更确切地是在青年时期确立的,之后很难动摇。所以,我不会奢求父母理解我、支持我,我只要让他们相信:儿子在外面很好,很安全就行了。
至于对父母的赡养,那是不成问题的。的确,如你所说:这种工作不能让我有剩余的经济利益。但是,我虽不能像成功人士一样给父母房子、车子以及大把的票子,却也不至于让父母住无所居、病无所医、老无所养,更不会像现在大多数人那样回家啃老没商量。对于自己,我鄙弃奢华、安逸的生活;对于父母,我会在物质生活上有所保证,在精神生活上给予寄托。除非以后的工作需要,我铁了心不考驾照、不买私家车。
正如韩德强老师所说:
20世纪的五四新青年向往大房子、大飞机、大城市;21世纪的新青年应该欣赏公共交通、适用住宅、山水城市。
20世纪的五四新青年向往物质极大丰富,向往丰裕的消费社会,向往越来越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享受;21世纪的新青年应该检讨物质主义,批判消费主义、嘲讽享乐主义。
20世纪的五四新青年顶礼膜拜西方的政治学、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心理学、法学、美学;21世纪的新青年应该懂得西方 社会科学的静止性、孤立性从而幼稚性。
正是这些直线思维,使全球各地的人们越来越自私,越来越冷漠、越来越缺乏友谊、爱情和信任。正是这些直线思维,使全球各地的人类社会弱肉强食,两极分化,恐怖主义泛滥,战争阴云笼罩。正是这些直线思维,使人类在物质繁荣中自信满满地走向毁灭!

我怎么解决恋爱、婚姻、家庭的问题
家庭、婚姻都是生活中的一部分,什么样的价值观或者说生活态度也就主导了什么样的恋爱观、婚姻观、家庭观。你说得很对,不可能一直“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我现在还没有恋爱,但不代表我不向往爱情。
前一阵我爸还在电话中提及此事,我笑着回答说:不用担心,你儿子优秀着呢,不怕找不到。
说实在的,我对大学里很多情侣之间的感情是很怀疑的:那真是爱情吗?对于我,之所以在某份感情上徘徊、犹疑,确是因为考虑今后能否一起更长远的走下去。我恋爱肯定是为了结婚为了组成家庭的,而我要找的伴侣肯定要和我有共同的理想与信仰,否则到最后只会是分道扬镳,彼此伤害。这种共同理想与信仰下的道路不在于今后具体找什么工作,对于一个大的事业来说,哪里需要就应该往哪里去。
理想主义群体中,大学生支农第一人“马永红”说过,以恋爱的热情去做支农的事情。对于这个群体中的很多对伉俪来说:生活就是战斗,战斗即为爱情!顺便说一下,我们社团女生很多。我写过一篇日志:男生都干嘛去了?女生是最为敏感的,当她们都认识到各种社会问题并站到最前线时,男人们更应该去撑起一片天。
至于孩子,很多人只是会生而已,有能力去教育的人着实不多。谁说费点钱将他们送入幼儿园、学校以及各种培训班就是好的呢?我相信,在双亲的精神引领与感召下,在父母的集体主义工作圈子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更热爱生活,更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而不会像前两周我们学校的一个大四同学那样,从10层楼上纵身跳下;也不会像现在大多数人这般蝇营狗苟,踩着别人的肩膀与脑袋往上爬。
我想,这才是对孩子负责,这才是鲁迅所说的“救救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