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成长、社团发展、社会进步齐头并进

时间: 2014-04-06 06:57:57
栏目: 风华正茂
话题:

编者按:其实为什么现在大学生有所谓功利心态,成天要么吃喝玩乐就劳碌奔波?前者是信仰缺失,后者是难道是自己找虐?不得以而为之。所有的一切,归结成:1就业难2将来或者现在已经生活负担很大,面临毕业就业难,住房难、医疗难、养家老难、成家难的现实困境,不得不力尽所能在大学期间多积累些筹码,或者考研拼学历,或者考证,等等,与其说这些东西是浮躁,不如说是被逼无奈。这不是一个心理问题,而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根本的,是大学生所面临的个人的经济基础问题。现在是一个让稍微尊重现实的普通大学生都强烈地感受到社会生活的沉重的时代,因而是一个浪漫不起来,飞扬不起来的时代。惨白的现实,造就了沉重的无力感,生存的压力尚且已经如此沉重,怎么去谈青春,怎么去谈理想?青春激情与理想都是要有物质、生存基础才可以经营的。不是心理问题造成了青年人的困苦迷茫,而是青年人所处的社会的现实背景压得青年人茫然无力。因此,解决这种心理困惑与无力感、迷茫的根本办法,其实正在于认清社会,看透本质,认清自已的时代使命。这个社会,不是只是青年社会,不是只是三农社会。学生的思想与实践并举的社团,不能只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局限在三农方面。要走向阔大的完整的社会生活,要面向社会的一切。我们青年人要有一种志气,就是对社会的一切不明不白的,都整个地研究个透,而不是自设牢笼!组织成进步的思考着实践着的社团,凝聚一批有志的不愿在沉默与浑沌中沉沦的青年人,一起学习交流实践省悟,一起走劳苦大众,找到社会的根,看清社会的真实矛盾与发展趋势,才能突破于个人的物质与精神追求,才能找到自己的时代感 ,才能看到自己不是一个蝼蚁,而组成了千千万万的大众,力量,在于这里。出路,要靠这去开拓。来源:晏阳初平民教育中心 作者:刘俊 2014年02月25日 现在大学里,学生就业压力大,刚进校园就被世俗化的功利心态包围着,看着周边的人都在忙着进学生会、找兼职、考证、拿奖学金、考研、考公务员,渐渐的脑子里就充斥着这些浮躁的东西,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忙碌感和紧张感。要知道这些东西有多少人在竞争,很多人都来不及停下脚步思索,即被推着走。但是,也不是所有人都那么的适应如此快节奏的生存规则,一旦遇到重大挫折,必然引起反思,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会这样,我到底该怎么办,于是就陷入迷茫和困顿。青年人,有着他与生俱来的朝气和干劲,内心底有一种强烈的成就欲望在驱使着他们,为着一份事业,敢于牺牲,敢于奉献。现如今,当人们再也找不到一个东西,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时候,整个人就好比失去了灵魂一样,内心就开始浮躁、焦虑。找不着出路,是困扰众多青年人的症结所在。 找不着出路,只能跟着现有路子去走,尽管自己不那么情愿。也许我能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也许在那滚滚职场,我就是那个胜出者,只要我肯奋斗。如此幻想,很无奈,也很现实。家人含辛茹苦供我们上大学,只为一天能成人上人,扬眉吐气,衣锦还乡;自己这边,毕业娶妻生子,养家糊口,经济问题首当其冲;社会舆论,必须买车买房,在城里拿高工资,才算是成功人士。如此种种,年青人的锐气早已消磨殆尽,俨然一副老气横秋模样,无奈环境使然!可以想象,人在里面更多的只完成了生存功能,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思考,还远远不够。我们做事情,需要知道为什么去做,做完之后会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否则,就没有发挥出作为一个人的主体意识,生命潜能很大程度也会被埋没,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是很可怕的。面对如此现实,那怎么样的人生才是思考过的,我们又该如何去思考人生呢? 当人们开始困惑、迷茫的时候,其实就蕴含着许多的思考,有对自我的,也有对人生的。只是这种思考仅局限于自我的空间,逃脱不了主流文化强加给他的思想束缚,始终纠结在个人的一些功利选择上,比如,是考公务员呢,还是考研?是直接就业呢,还是想继续深造?毕竟他们生长的环境就是如此,很难跳出重围,走向社会,将自己的人生同社会发展结合在一起,尽管这有可能成为众多迷茫中的青年,得以成长的很好契机。另一方面,他要有机会或者平台去真正接触社会现实,并参与到社会现实的改造当中,否则一味说教是不起任何作用的。只有到社会现实,切身感知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才会反思自我,反思社会,激发青年人应有的担当,进而思考人为什么而活,什么样的人生才能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好的统一?整个过程,其实就是回归人自我存在和参与的过程,把一个个远离社会很久的人,逐渐的拉回到社会真实,让他们开始有重新选择的广阔空间,和深度思考的不竭动力。因为,只有真实的社会环境,才是正确思想形成的开始。 正确思想的形成,离不开真实环境的培育,更离不开对虚假现实的反抗和超脱。首先需要大量投入实践,接触社会环境的本真面貌,认真分析各个现象出现的深层次原因,从中作进一步思考和总结,形成对社会事物的初步判断。生活在校园里的大学生,所能得到的信息可谓经过层层过滤,呈现给他们的社会现实,无疑不是充满着虚假和丑陋的。另外,加上长时间不能投入到社会真实,在他们大脑中,有太多的不良思想和陈腐论调,严重阻碍着对虚假表象的反抗和超脱。因此,需要我们重新审视身边的种种事物和现象,包括我们现今为之奋斗的所谓理想和目标,要分清哪些东西是强加于我们的,哪些东西是经过思考且被实践检验过的?有了对社会现实的初步判断,才有可能正确认识自我,找寻内心深处的原动力(或者叫做核),哪怕它天真的不值一提,或者渺小的微不足道,只要是经过思考的,都可以为之奋斗终生。 冲出校园,走向社会,世间百态一应呈现在我们面前,曾经那个束缚我们成长的牙壳,渐渐的也开始消融了,从此我们也将开启一段新的生活,这种生活可能不那么光彩耀人,但至少是人本真的流露。那时,人们的视角可能不局限于自我,更多的在社会与大众;人们的初衷可能没有功名利禄,但却充满着人文关怀。许多人选择去农村下乡,去工厂调研,从中成长很多,也困惑了不少。成长在于大家可以一起指点江山,一起疯狂实践;困惑在于新生思想与旧有环境的激烈碰撞,而形成的矛盾状态。不管怎样,这是一种新的尝试,是对虚假现实的勇敢挑战,从虚假到真实,势必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之前虚假的美好,现如今都变成了真实的丑陋,不免让人产生强烈的心理落差,一时间难以接受。冷静之后,面对这些,我们究竟该怎么办?是委曲求全,还是妥协退让,抑或是抗争到底?每个人在做出选择的时候,都会有经历一次复杂的思想斗争,因为需要考虑的东西,太多太多。 “社会问题如此之多,国家机器如此强大,光靠我们一己之力,何以解决三农问题,何以处理农民工问题,还是老实过活最好。”等等此种论调,必然不在少数。许多年青人心中,其实不缺乏理想和激情,关键在于如何把这种健康因素,导向对人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改造中去。也许曾经的老支农队员,现在已经不再做这份事业了,也无可厚非。毕竟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选择和顾虑,我们无需用道德的眼光去加以评判,至少他思考过,实践过,这就够了。这个社会,从来都不是靠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来对历史做出改变的,而是需要全社会,从不同的视角,一同致力于社会和民族的进步。当然如果有越多的人,愿意放弃一些东西,去多做些事情,那自然是好的,但也不应带有任何光环,因为你并没有比别人优越什么,同样只不过是一种选择而已。自然环境讲究生态多元,人文社科同样需要存乎异端,大千世界就是如此安排的,我们谁也不能改变,也无需改变。 选择理想,意味着选择承担,这种承担不意味着负担,或者重压,而是一种能让人产生强烈满足感的生活状态,是一种经过思考了的人生。跟着兴趣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这样会有巨大的能量支撑着自己,工作不再是体力上的简单劳动,而是精神上的充实和享受,人们不再因工作疲惫而松懈怠工,相反却能激发思想上的极大潜能,不断去接受挑战,成长自我。那时,人们不会太想着休息,休息是为调整状态以期有更大能量的发挥,而在工作中,大量思考的时间即是调整状态的最佳时机,充分利用每个时间空隙,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思想认识,使之成为一种生活的状态。直接劳动成为人们接触现实,思考问题的重要前提,比如,农耕生产,工厂作业。只有不断接触、思考真实世界,人的心灵才不会被扭曲,人格才不会异化,始终保持一个“人”的姿态,去生活,去工作。我们都向往这种生活,因为它是最本初的,最符合人身心状态的,但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实现的了的。 大学毕业,同学各奔东西,家里忙着找关系,各种现实的压力扑面而来,而我们却在反方向奔跑。不追求白领高薪,不羡慕汽车洋房,更不喜欢城市的喧嚣和嘈杂;我们选择回归乡土,回归人的本性,回归心灵的安宁。面对这些,父母怎么想,街坊邻居又会怎么想?良心的谴责和舆论的鄙夷,都会炙烤着我们。谁不想生活能过的更安稳些,谁不愿妻儿老小能活的更有尊严些?都想。可现实就有那么些不安稳,不那么更有尊严的事物,我们需要,也应该对这个社会去做些改变,为那些和我们同样生活状态的人们,谋取福利。看似需要放弃很多,但其实没有,只是一种思维上的转变,我们需要的是如何去生活,而不是简单的利益满足。多数父母的初衷可能并不在儿女的物质供给,而是他们对儿女生活状态的感知和期望,只要自己的儿女心地善良,有些本事,于社会于国家没有坏处,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因此这样看来,不见的会失去什么,相反却能收获许多,非常富足的很有价值的东西。 行文至此,我的第一个理解:人性趋善。本善尚且难以定论,趋善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生活在人的社会里,需要对他人一定程度的善举,否则别人也不会返还自己以善举,这是肯定的。比如在学校,与同学交往,看到别人有困难,你不帮,下次等你有需求的时候,他可能也不会那样的慷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既简单,也复杂。简单在于将心比心,投桃报李;复杂在于它参杂有太多的义利纠葛。多数时候,老天对每个人都是相当公平的,即使这边关上了门,那边也会留下一扇窗。今天干下的无良行为,有一天会以另种形式返还给自己,事情与事情之间都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每一次经历和感受,都能让自己有所困惑,有所成长。放眼社会,之所以能长久保持稳定,与多数人的趋善是分不开的,只要起码的趋善没有被破坏掉,连接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的纽带才不会断,整个社会才会安定和谐。 我们做青年培养工作,同样也是本着对人性趋善的理解,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资源,让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多去接触社会真实,在实践过程中引发对自我和人生的思考,重新还原人的本性特征,为社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但同时,每个人又面临着很现实的社会压力,对环境的反抗精神有着不同的理解和选择,因此社团发展的多样性不容忽视,只要利于人性善念的表达,都是值得鼓励的。另外在看待我们所做的支农下乡,不能仅停留在简单的活动层面,而应该是结合社会大背景来思考的一种新文化运动,是继承知识青年下乡运动的第六次浪潮,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不容小觑。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下的社会环境,尤其是自工业化以来产生的种种问题,作一定了解,否则这就成为活动而不是实践了。还有人在实践过程中,感受到社会问题太多太大,仅仅靠支农下乡能解决的了?现阶段谈解决可能过早,更多的是认识社会现实的过程,对健康力量的发掘,从多元化的角度共同推动。 刚入小学,思维单一,天真无邪,老师拥有无上的地位,每天教诲我们认真念书,争取做个好学生。只有认真念书,老师才会喜欢,爸爸妈妈才会高兴,于是大家都在认真学拼音学算术。好学生不仅要成绩好,而且要乖,不许调皮捣蛋,更不许打架骂人,要向雷锋叔叔学习,多多帮助别人。这时,我们开始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还有老师会告诉我们,做人要勤劳、善良和认真;人与人之间要诚信、友爱和互助;社会的繁荣和国家的富强需要我们,我们是共产主义的接班人。很长时间,我们一直就被这些美好的词汇包围着,世间纷扰与我们毫不相干,我们还不是完全意义的社会人,不具备起码的是非分辨能力。我们不知道知识来自哪里,但却学了很多,我们不知道社会如何,却已经懂得它的美好。不管学的有没有用,不管懂得是真是假,学生不负任何责任,其他人也并没有什么不对,只因现实就是如此,每个人在他能力范围内,都出色的完成了他应有角色的呈现,因此过去没有错,那有错吗? 很快,我们告别了蒙昧和无知,步入中学,一个疾风骤雨的时期。开始追求独立人格,渴望拥有自己的生活,不愿意被其他人支配和操纵;做什么事情,都希望有自己的参与和主见,因此特别爱表现,自尊心还很强;我们对纷繁世界充满着好奇,有强烈的欲望去探寻个中奥秘。但校园的相对封闭,让我们很难接触外面的真实,多数是通过主流媒体的传播:有意识形态的植入,有物欲功利的宣传,也有社会问题的呈现,听多了自然就信以为真。渐渐的,学业压力越来越重,考大学成为我们头等大事,生活的全部就是做题和考试。长时间的枯燥,内心压抑太久,浮躁开始成为一种状态,加上外界的喧嚣和嘈杂,焦虑之心无可名状。但是,我们对未来还是充满希望的,只要能考上大学,什么苦都能受。我们的内心还是很纯洁的,考上大学后,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为国家做事,为社会出力。 进入大学以后,我们发现很多事情都不对,同学们都不去看书了,整天打牌玩游戏;同学们也不好好考试了,到处是作弊买答案;大家平时也很少讨论国家大事,但是为了奖学金却能争得面红耳赤;好不容易看到有人在自习,发现不是考这个证就是考那个证,都忙着积累资本找好工作。有时想想,这个世界是不是都这样,以前那些美好的词汇都哪去了?人们眼中只有自我,少有对他人的关心和对社会的关注,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很孤独,不知道这个社会怎么了,也不清楚自己将要怎么办?有人勇敢的接受现实,学会一套处世逻辑,然后如鱼得水;也有人消极待世,找不着目标,浑浑噩噩虚度光阴;还有人坚守内心的良知,抛开自我,默默的做着他们认为是对着的事情。不管哪种生活状态,他的内心都会有一丝良知,只因为生存的环境不同,对社会的认知不一,那种善念的表达给人以不同程度的呈现,由此,就形成了每个人生命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很多人内心其实充满着良知,对社会的发展也很在意,但现实问题比这来的更为急迫,生存活动占据着太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得善念的表达仅停留在生活的琐碎,比如献爱心做公益之类的,很难形成对人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推动。在金钱主导一切的社会里,多数人是没有选择的,无奈为金钱所奴役,我们生活的全部就是获取越多的财富和资源。与人打交道,要有利可图;做任何一件事需要金钱作为衡量标准,甚至连结婚讨老婆都要看有没有车有没有房。没有这些,就是没有能力,就会为其他人瞧不起,被视为社会的负担。于是,利益熏心,诚信被贱卖,成为不择手段;友爱被糟蹋,成为勾心斗角;互助被异化,成为实现私欲的工具。在这种环境里要做回自我,需要莫大的勇气,来冲破羁绊,同时还要支付社会强加于我们的心理成本。面对这些,我们还能否独善其身,现实会不会一直这样下去的,总有人会奋勇而起,向这个无良的现实说不,因为这太需要了。 渐渐的问题越来越多,大学毕业即失业,许多大学生开始回到农村,到那里去寻找出路。也许在商业化不那么严重的农村,能找到些许人性的美好,通过不断的实践,找回属于人自己的品质,表达内心的真善美,完成自我精神的回归和救赎。在农村,大家可以天天三餐素,提倡简约朴素;可以和农民同吃同住,内生底层情结;还可以开展各种公益事业,立志服务社会为己任。通过这些,不仅可以锻炼大家的能力,重要的是对时下精神缺失的很好弥补,为困惑中的青年探寻未来出路提供契机和平台。青年是用来成长的,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诱惑让我们无所适从,需要有一些平静的思想来保持自我,同时还不应失去青年人应有的责任和激情;成长是一个凄美的故事,有太多的辛酸和痛楚需要我们去感受,经过不断的积累,从中学会思考自我,思考人生,努力完善内心品质,提高行动处事能力,最终达成知行完美结合。 第二个理解,人是群体性的社会人,自出生以来,人要生存活命,除了完成生理成熟,还要完成社会化过程。通俗的讲,就是跟人打交道,熟悉一系列的人伦规则,恰当的做出自己的行为。与人交往多了,多少会与共同需求的人们形成组织和联合,这样,他们的利益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工作方面,与其他同事有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把工作做好,实现群体利益最大化,这是个人利益得到保障的前提。也有人说“只有个人利益满足之后,群体利益自然就达成了”,看似成立,现实当中很难操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诉求,除非他们都以群体目标为统一,否则很难协调各方利益,毕竟每个人都不那么愿意放弃个人的,为了群体的利益。凭借一己力量,能实现部分需求,但多数是很难实现的,比如一项工程,有需要电工,瓦工,油漆工,还要装修工等,一己之力难以胜任,必然寻求分工合作。而这种分工合作的平台,即是为更好达成群体利益最大化,同时又要求个人,必须服从组织作出的一切决定,哪怕它对自己是利益受损的。 我们做青年培养工作,也要着重学生的团队精神,走出自我回归集体,在集体中,我们彼此信任,友爱,互帮互助,创造一个健康的理想环境。从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和集体关怀,不再沉迷于个人功利,更多的去关注集体,服务社会。支农类公益社团,如果不能传承这种文化氛围,就会失去它的灵魂,堕落为世俗的名利场。支农队员通过社团的平台,集体学习,集体实践,一起感受人伦的温暖,领悟生命的价值。不管今后出任什么工作岗位,只要内心仍然保留那份理想的净土,对社会的发展都是有些许作用的。单个社团,一小部分人,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社会问题,定然不会有任何改变,需要有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列,在各自的领域里沉潜下来,不断的积蓄力量,对社会做出改变。正义的健康的力量,初期阶段势力当然弱小,一旦形成合力,经过几代人、十几代人的努力,最终会祛除一切不公和罪恶,成星火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