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理想与大学专业学习——一次大学考试感想

时间: 2014-04-19 00:50:53
栏目: 风华正茂
话题:

编者按:作者对于专业学习的反思、行动我们可以借鉴,但对于考试、上课的行为不建议模仿。10分钟以前,我还坐在四号教学楼303教室考财政学,10分钟以后我就坐在宿舍电脑前开始写这篇文章,包含关于这一科考试的经历和感想。实事求是地说,财政学也算是政法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然而遗憾的是,虽然我也觉得老师很负责、很认真、态度很和蔼,如果没记错,这门课我这学期总共只去过三次左右,即第一次去看看老师,中间某次点名去了一次,课上还是在看别的书中度过,第三次就是最有一节结课去听老师划重点。不去的原因,客观上来说,是因为忙,经常有事需要逃课,社团工作、在学校模拟法庭做的管理员工作等;主观上,是真的认为在课堂上没有多少收获,只是听老师重复PPT上的内容,没有新意、脱离实际,偶尔还会超越历史常识或者对新中国历史做出奇怪的解释——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常常会想的一个问题是:既然有这么多时间听老师将这些没用的,为何不去图书馆去读书、学习,自己去探求大本大源,何必要听老师讲一些或许连他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东西?于是这样的感想和出发点,成为我这学期对几乎所有课程态度的出发点,毕竟在大学,学习与上课不一定在本质上时相符的:在大学,在20岁时,我们当然要学习,只是在今天的大学,上课在绝大多数时候是不能满足学习的本质需要的。也于是,这学期除过一门课程之外的所有课,我几乎都只去过三次而已,去了也往往是在读课外书,《何新:奋斗与思考》、《两汉人物:大风起兮云飞扬》、《马克思的事业》、《五百年来谁著史》、《雷锋1942—1962》、《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长征》系列等等,都往往是这学期在这样的场合下读完的,往往还因为老师太吵读的质量不好。当然,这里有一个基本的前提判断,即对于专业学习的看法。我是这样看的,管理,本质上还是一个实践类的“专业“。之所以为”专业“两个字打上引号,是因为虽是一个专业但人人都在生活当中学习和积累,这样一个实践性的能力,在课堂上学到的到底能有多少?其本质在,在于通过在与人事的打交道中,既提高管理者自身的生命意义,还在于提高其价值追求,更还在于通过管理使事物的运行成本降到最低,使管理的效果和目标更符合人的本质。不知道我这样的理解,读了几十年书的专家老师们、大学三年间读了数十本管理学教材专业书籍的学霸同学们,是否认可?一个具体的而非抽象的技能,本质上用来实现人与世界各个结构部分的和谐与良好价值实现,重在个人对他人的利他主义和个人为使外部世界变好的改造行为,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就是”经世济民“和“经世致用“。既然我所理解的”管理“是这样,今天大学课堂所承载的意义实在是太小太小,更多的专业学习反在专业之外,比如理想社团的工作、做勤工俭学、在全国各地调研走访考察了解中国社会的本质特征、读书并与自身生活实际和未来人生选择相结合,还有作为”管理者自身的素质提高(管理学课本专业用语)“的理想塑造、利他主义和坚定质朴的人格培养、处理复杂矛盾能力的提升、对于丰富知识的内化及与自身的结合等等。在这里,需要明确一下我们对具体知识和能力的看法。很多同学都会认为具体的、丰富的知识储备、强大的能力锻炼对于专业学习是必不可少甚至还是最重要的,所以上课听老师讲、读更多专业书籍就是很重要的。这如同每个人为自己打造一把锋利的剑一样,这样就可以在人生的路上遇山劈山、遇海填海,然而不首先搞清楚“为何铸剑、为何用剑“的问题,一把神器在手里也会造成不可预知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学习专业技能之前首先要搞清楚自己的志向、价值观等,没有理想的塑造和造福社会与他人的价值观引导,一把神兵利器在自己手里,也必会”心为物役“,必会危害社会。知识、能力往往会成为满足私欲的手段,为了争得对于金钱、权势、名利的满足而导致人的本质变异、价值观扭曲的事例实在是太常见,在今天我们每个人身边到处都是这样的人。所以,我们这些大学生本来学习知识、增长能力的动机和出发点是非常单纯的,然而往往随着我们与社会接触的加深、面临的诱惑选择越来越多,我们往往会反被我们的能力、知识所束缚和异化是,所以本来学习知识、增长能力是为人服务的,但往往人会被自己的知识、能力、虚荣、私利等绑架。所以,学习首先要把“目的“搞清楚。没有持久动力支撑、没有远大理想的引导、没有利他的和为人民服务的心、没有坚定朴素的品质沉淀、没有将理想与价值观和自身行动相结合在一起的行动,一颗为着小我、眼中只有自我与家庭的心所带来的,只会导致人的狭隘与自私。从个人角度讲,没有一个利他的价值观和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学到的知识越多、能力储备越多往往对社会危害性更大。从人类来讲,这样的人类社会只会导致人的越来越多的冷漠与短视,而人类也终将面对自取的灭亡。似乎是李敖在《北京法源寺》一书当中描述戊戌变法时代中国时代变局当中的康梁等人时曾说,“康梁之后的中国士人,凡有责任心者,几乎都是民族主义者或者国家主义者。世界强权将中国化为地狱,不做国家主义者何以体现起码的亲情、起码的人性和起码的正义之心?他们是真正的仁人志士。他们既活在自己的伟大理想中,又活在实现理想的伟大实践中。“这里有重要的一个意思:理想与实践的结合,知识能力与践行的结合,外在与自身的结合,而不是分离。我记得小时候常看武侠类影视剧,真正的大侠一定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那些一心求得各种武林秘籍希望称霸江湖的高手往往只有被诛杀或者走火入魔的境地——被诛杀和走火入魔都是值得我们仔细体会的解决,为什么单纯的武功的强大,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因为他们都是为着私心,所以要么不顾天下道义惹得天下人神共愤被诛杀,要不,就是如欧阳峰一般失心疯——被内心的邪魔所裹挟。同样的道理,知识、能力的学习也是如此,那些真正的受人真心尊敬、懂得人生价值所在的人,都未必是绝世神功的练成者,但一定是一心为公、为天下苍生着想的人。在此还需要补充我的一点体会的是,光有理想、知识等等还不够,还要有与自身人生、人生实践的相结合。我印象中有一个桥段让小时候的我觉得很神奇,直到大三时候才体会认识和理解。就是那些武侠剧往往最后,那些充满道义和理想气息的主人公,他们最初都是因为有一件神兵利器使他们如虎添翼,有说法叫“宝剑配英雄“,但往往后来,他们会超越这种状态达到最高的一种状态,我印象中描述这种境界的词叫“人剑合一“——他们的自身会成为最好的武器、路边的野花、空气、落叶等等,都是制敌的武器,而原有的武器本身也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他们往往有着怎样的想法,兵器就会怎样被意识指引,人与剑成为统一的、协调的整体而不是原先手拿神器打打杀杀天下无敌而一旦没有兵器在手便马上被打回原形而只有被擒被杀的份。这样的桥段,其实告诉我们理想、知识、能力等都是与自身相结合在一起的,而不能是分割的:我们一方面在谈崇高理想、在谈为人民服务、在谈我们鼓励无私,另一方面却克服不了自己的私心;一方面在感慨于他人的持久付出,另一方面却迈不出自己的第一步。我自己体会到,这样“人剑合一“的状态是很舒畅:我们提倡什么,我们就那样去做;我们反对、批判什么,我们就坚决不做;我们向往什么样的人,就自觉去向这样的榜样看齐;我们厌恶什么样的人,就坚决与之决裂。知识、品质、人格、理想、能力等等,都是在我们身上得到最好的融合与贯通,更是通过无私无畏的践行而得以实现 ——而不只是口号,以致最终那些在我们想象中何其美好的理想却连我们自身的人生问题都没有解决。《南方周末》曾经发过一段话,虽然今天的《南》本身可能立场有问题,不过原话似乎倒是不错——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对啊,我们的同学往往对现实充满了各种批评、各种不满和各种牢骚,可是我倒要问一句:中国变成这个样子,你在干什么?除了情绪的发泄、除了永远的“不满“,你还在干什么?我们每一个人究竟为国家、社会的发展承担了什么样的责任?你没有给社会、他人以应有的力量和承担应有的责任,你满足于自己的小生活里的喜怒哀乐和物欲得失,偶尔出来发几句不痛不痒的话,经常以一句”不危害社会就是最大的贡献“或”我们啥都做不了 “来逃避良心的谴责和为自己的自私自利、漠不关心找理由,你有什么资格批评这个怎样、那个怎样?——到底中国社会为什么自古以来会常常崩溃,到底现代中国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今天中国为什么有这么多问题和丑恶的现象的存在?——因为像我们这样自私自利、麻木不仁、对他人和国家社会漠不关心的人成了我们中国人的绝大部分。所以,说到底,学习知识、技能、能力之前,目的是很重要的,或者说“立场大于天“,而在这之后,目的、理想与行动及自身的人生道路选择就很重要。这才应该成为学习专业课之前最应意识到和思考的问题。也当然,虽这样想,每学期末的考试却是个大问题,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让人会有点头疼。在目前矛盾没有必要激化的前提之下,在目前我们需要尽量处理好各种次要矛盾以保证主要矛盾——自身及集体成长的目标实现,一切次要矛盾的解决都是为配合主要目标的实现。虽然我们自身对于专业可能有着自己的、不同于主流和老师的理解,甚至还有些情绪上的意见,考试却还是要应付的,也是回避不了的。之所以说头疼,是大学考试反映的是学生对于具体知识的背诵能力,而对于我这样一学期都几乎没有上课和不看专业书的学生来说,要把老师要求和希望的具体知识尽量按规定的原貌反映在试卷上,的确挑战不小。由于近来还在忙于准备社团的寒假活动等事宜,复习的时间一再被压缩。最近临近考试了,又因为自己时间安排的问题,一直没有抽出时间来复习考点。今天下午考财政学,我上午才给学院交上了其他同学们早在三个周以前就忙完的学年论文,快11:00时才学院教务办出来进图书馆去上自习,仔细阅读财政学老师的课程讲义,加上前几天看的一点,到了11:50左右算是全部看了一遍,然后和社团同学一起吃饭商量寒假活动买票的事宜。12:30左右进了宿舍,上网给同学发相关资料,然后上网不紧不慢地浏览关于《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的最新进展,完了还在网上整理文章发出来给社团同学看,直到13:15才休息,打算14:20起床之后再复习两个小时,因为我心里一直以为16:30开始考试。结果刚刚14:00我就被同学叫起来,说马上开考——原来我把考试时间还给搞错了,可是我才看了一遍,其中有一少部分还是几天前看的。匆匆忙忙穿好衣服,洗脸,往教学楼赶,路上又翻出老师的讲义,开始看第二遍,五分钟就看完。然后进考场,开始答卷子……从14:30左右到16:00,一气呵成,卷子被写得满满的,然后心里带一点欣喜地出来。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所有题都答出来了,而且感觉还是挺不错的。发现所考的财政学的知识,直接来源于我今天复习的少,来源于日常社团学习、日常对社会时政关心多,更还有我高中学习政治课时学到的经济知识和社会知识。虽说考高分不可能,但过至少还是不成问题的。要是老师知道与其他一学期认认真真上课、准备了好几个周的同学相比,我是很少去上课、也只复习了一小会就答了卷子,老师会作何感想?由于听课少、复习不到位,的确对于卷子当中的好几个名词不知道,影响了答题。然而,这样与社会联系紧密的课程,重点关注的还是某项政策的意义、重要性、具体实施方法等等,所以日常的积累竟神奇地派上了用场。在回答这些问题时,需要仔细去梳理这些具体的政策、制度等等与社会经济发展、百姓生活的关系,这样的问题课本上、老师的PPT上当然有答案,没有背过就只有自己总结、感受、梳理的份……就是以这样的感觉,答完了所有问题,而且还是较早答完的。而从考场出来,深刻地感觉到人文社会科学类的大学专业的学习,真的更多的在日常——从日常当中去积累,将具体的财政知识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经济安全、分税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等等相结合,将具体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上文已经阐述过,行政管理重在对管理本质的把握,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对价值追求的肯定,重在实践,而不是背诵和复述具体的、抽象的、静止的知识。从这里来看,或许我们的考试成绩没有其他任何同学的高,甚至极端了还有可能过不了,但要真说起做管理、践行管理理念、创造管理的社会效益,我想我们不会比任何好好学习的同学差,而在某些方面而言,由于我们的学习始终是基于对中国现实社会的深刻把握、对人性善恶的丰富体会和认识、对知行合一的持续践行、对复杂矛盾的较好处理、对人之圆满的不懈追求,我们也应算是合格的、优秀的,甚至还是社会最需要的。而考试,只是需要处理、协调好的一个具体的矛盾而已。假如,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就完全可以处理好专业与理想的关系,也就可以在最好程度上学习好专业课,更会有我们自己人生价值的实现和对他人的造福。假如,我们还是带着理想在大学去学习,那么我们将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个人、家庭、社会的最大统一,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实现“人“与”剑“的合一,我们将真正实现人彻底的解放。假如,我们以这样的态度和追求去面对未来的无数选择并做出我们自己的选择,这样的人生,将是圆满的、幸福的、利他的、纯粹的;假如当我们怀着这样的理想,我们还是认真、纯粹、勤劳、踏实、专注、刻苦的行动者和带动者,那么我们将成为最先走出人类迷障和找到未来出路的新人,一个美好的、崭新的、在人类数千年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世界就将首先在我们身上得到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