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长大教学模式

时间: 2014-04-24 08:01:56
栏目: 风华正茂
话题:

作者:佚名 来源:进步青年网 编者按:大学教育真的已经病入膏肓了!一部分已经觉醒的进步青年大学生在挣扎,而很多老师的务实功利眼光不亚于一个侩子手!体制不能承受之重,体制可以架空人心,人心亦可架空体制!
某老师的回复:同学,真不是老师想逼着你们学。逼着你们学习的过程中,老师也很累!可问题是你说你要自主学习,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那你想学什么?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有明确目标和答案吗?如果有,那必须行动起来,抱怨是成就不了大事的!对了,第二次模拟考试,你考了60.5分,这个成绩很危险,听力失分严重,望你多花时间提高听力水平!且行且珍重!

近来,长江大学掀起了学风建设运动,基于此,笔者对长大教学模式有几点个人看法。 长大的教学特色有两点:一:大一要求过英语四级;二:单独成立一年级教学工作部,简称一工部。在长江大学里,由于校区分散,为了便于管理,大一的大部分学生都被安排在西校区(某些专业除外),并为此成立了一工部。 众所周知,英语四级考试只允许在大二之后报名参加,然而长江大学独树一帜,要求并统一组织大一学生过四级。于是,这一年对长大学子来说,应该是十分痛苦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学生们只需要一心投入公共基础课,或者说是英语课的学习,到大二才会开设专业课。在这一年里,所有的教学资源教学目的都直接针对着四级考试。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不是英语文化,异国民俗,而是解题技巧,写作模板。听力课上也不培养听说能力,而是纠结于听力题的答对与否。早自习要求必须读英语,晚自习要求必须听听力,每周包括周末课程都被排得满满的,再加上期中期末考和各种模拟考,典型的高中模式,完完全全的应试教育! 当今时代,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长江大学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一过后,将不会再有英语课,也就意味着他们将会把英语渐渐遗忘,这样的学习,又有什么意义呢?英语作为一门工具学科,本就有其特殊的教学模式,而不是单纯的为考试而学。殊不知,在高分通过考试之后,得到的仍然是听不懂,说不会,写不全的哑巴英语,又有何用处?且过度强调英语的直接影响就是母语的退化,这在未开设汉语课程的大学里表现得尤为明显,经过四年的洗礼,有的大学生在毕业论文里竟是成篇的错字和病句。试问,这就是我们要的大学生吗? 当然,这种模式带来的成果也是显著的。据说四级一次通过率超越了武汉大学,自然而然就彰显了“优秀”的教学能力。只是,有人思考过那些鲜艳的数字和空洞的指标背后是什么吗? 是那些被扼杀的思想力与创造力! 曾几何时,大学教育夜变成了功利性的应试教育,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大学》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大概是说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不敢说用古代的教育理念来要求现代,但是其中的思想内涵难道我们不应该借鉴吗?在笔者看来,大学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和自由学习能力,让学生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成为自己要成为的人,相比之下,知识的传授反倒成了次要。老师在其中起到的则是引导作用,而不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 诚然,在大学生日益堕落的今天,实行严格的军事化管理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只是当这种约束过了头就成了僵化的机制,反而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所以最好的办法是刚柔并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学生从放纵沉沦中解救出来,如此,学风自然会一日更胜一日。 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大学生则是国家未来的栋梁。如果没有正确的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的必然是国家的发展。笔者在此衷心期望有识之士能尽快实施有效的改革,若然,笔者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