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林:青年如何服务工人阶级

时间: 2014-05-03 03:20:41
栏目: 风华正茂
话题:

按:本文虽作于11年,但仍然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可喜的变化是近一年多来开始有许多的进步青年社团面向工人开始做实践与研究,并进厂打工卧底调查,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短时间内长成一名工人,以此获得对工厂工人及工人斗争的直接体会。本文即点明了进步青年融工的意义与具体办法,同时详细地对比分析了NGO等各种支工平台与模式的优点与局限性,指明了,工人要解放自已,就必须组织自己,建立自已的基层组织。而进步的青年,应当直接或间接地与工人相结合,最具意义的,是与工人相融合!原作者: 王晓林 来源:新民学会网工先网推荐语:
严格来说,这是一篇面向对工人阶级不太了解的青年学生(目前这类青年朋友仍占左倾的大中学生的多数)的工人事业实践分析和建议。
文章的主要价值在于深入介绍了当代中国社会里服务工人阶级的实际途径,结合独立自主的工人斗争目标做了简约有力的分析,并提供了针对这类青年学生的很有操作性的“融工”实践建议。
文章最重要的中心精神就是要克服“外来帮助者”心态,通过进厂劳动生活,逐步使自己建立“作为工人阶级一分子”的自觉认同意识。从这个中心精神来讲,这篇文章提出问题的方式就不应是仍带有先入为主外在者意味的“如何服务工人阶级”,而是“如何与工人阶级共同成长”,共同成长包括集体抗争经验、斗争实践与阶级意识的成长。
这里值得补充的是,文章似乎忽略了左倾的青年中不仅包括在校大中学生,还包括许多已毕业在不同工薪职员岗位上的青年、以及从初中或同级技校里出来的大批学生工。这从原文标题“青年如何服务工人阶级”中隐约透露出来。所以本网编者根据文章内容和精神,将题目改为本帖标题“青年学生如何与工人阶级共同成长”。至于整个激进青年群体如何为工人阶级服务,除了融入工人之外还有什么其他方式,这倒有待思路更开阔的讨论。

王晓林:青年如何服务工人阶级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路线至今,中国经济保持了多年的高速发展,目前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GDP(经济总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工人处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实则有待澄清。在各类主流媒体的渲染之下,一个字就能概括工人的状况:苦。工人的形象,基本上就是:文化程度低,愚笨(脑子不活络不灵光),缺少“技能”;他们累,他们苦,他们无助,或者说,他们仅仅是需要同情和帮助的一群人。
近几年,随着劳资矛盾的激化和浮出水面,越来越多想做事的青年尝试入厂体验生活,观察工人状况。但由于他们时常抱着先入为主的观念,或是抱着固定狭窄的目的进到工厂,结果往往只能得出一些片面的结论。有的说,工人太苦了,毕业后绝对不要进工厂。有的说,工人觉悟太低了,完全看不到书里讲的“工人阶级先进性”。还有的人抱着启发、鼓动工人的想法进厂,也失望而归。还有的人口头上虽然“相信群众”,事实上仍然看不到工人力量和斗争前途……因此,认清现状,并重新梳理“左青如何服务工人阶级”的问题,是很必要的。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将决定我们的实践方向,引导我们走向不同的实践道路。
中国劳资纠纷很多,但工人觉悟整体偏低,使得很多试图接近工人、服务工人的朋友颇感茫然无措。那么,现阶段工人的处境究竟如何?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一、目前服务工人阶级的几种途径
当下中国不乏服务工人阶级的个人和群体,多年来他们有过哪些实践?经验和教训又是怎样的?据笔者有限了解,国内服务工人阶级的个人和群体并不算少,方法途径也很多,我们无法一一点评,先来看看目前影响较大的几种方式:

(一)业余关注。2000年后中国高校掀起一股“下乡支农热潮”。随着社会矛盾焦点的转移,越来越多的同学和高校三农社团开始由“支农”转向“支工”。鉴于学生身份的限制,他们多半只能在寒暑假,较长的法定节假日(如五一、十一)进行这类活动。活动内容也多限定为厂外调研与短期进厂体验。这是在校同学较为方便的接触工人、了解工人的办法。如果想进一步、持续地关注工人问题,则需要更多的投入。
这类调研和入厂体验的具体成果,往往是大篇幅的调查报告,或者个人感受文字。这些文字或许能反映工人的某些真实处境,关注角度多是“同情”和“帮助”工人。以上实践有助于学生对工人现状获得感性认识,但因为预先设定了若干结论(诸如工人很苦,需要外界帮助;政策缺失导致工人受歧视,等等),严重限制了学生进一步了解工人及其斗争。那些结论表面看来没错,但实际上导致学生与工人继续隔膜——自外于工人阶级,站在道德制高点俯视工人,以外来拯救者的心态接近工人,从根本上否定了“工人有力量”和工人通过抗争改变生存处境的可能性。但若事先认识到这些问题,尝试从工人集体自救的角度看问题,或许可以帮助实践者真正服务于工人解放事业。

(二)劳工服务NGO。1995年后,内地的劳工NGO开始发展。珠三角工业区有着各种各样服务工人群体的NGO,他们的工作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法律服务。国内大部分劳工NGO都为工人提供法律服务,有的机构主要提供法律宣传、咨询和培训;有的机构直接为工人代理官司。前者主要信奉社会工作的“助人自助”理念,着重提升工人的个人维权能力。后者着重帮扶弱势群体,信奉司法公正。他们也许认为现在的法律或司法体系不公正或不够公正,但同时认为工人所需要的主要就是法定权益,公正的司法是改善工人处境的主要渠道。这些机构一般通过探访工伤者、到工业区搞外展等活动来接触和服务工人。
不管是个体维权,还是集体维权,法律都是工人行动重要的合法性依据及信心来源,这并不意味着向工人宣扬对“依法维权”的迷信,也不等于事事“走法律渠道”。相反,直接跟老板斗,对工人来说往往更有效,也是更好的磨练。在日常劳资纠纷中,法律的作用在于:1)当遇到工资克扣、拖欠等侵权情况,又无法通过其它途径解决时,法律是工人向老板施压的斗争工具或说斗争筹码;2)很多工人不相信通过抗争可改变自身处境,“依法维权”的示范,至少可能让一般消极工人感到“行动”的必要性。3)以法律为工具进行抗争的过程中,帮助工人及时看到法律维权道路的种种局限,转而向工人集体寻求力量。
2、文娱康乐服务。这类服务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工人了解机构,参与机构工作(比如当义工)。据了解,文娱康乐活动是各机构最吸引工人的项目。但NGO一般并不希望吸引纯粹喜欢玩的工友,而想通过文娱活动吸引对本机构的工作、理念可能有兴趣的工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普通工人下班后最希望放松,对NGO的抽象理念(例如“维权意识”、“性别意识”)往往兴趣不大。
3、励志教育与就业培训。这类服务主要来自本土成长的机构。他们与当地政府往往密切合作,除了开展文娱康乐活动,也会请一些体面人士宣讲“成功经验”;部分机构亦提供简单的技能培训,如电脑操作维修,英文或其它培训。这些培训通常只是宣扬“成功学”的辅助项目。
4、政策倡导。很多NGO都有一整套实践理念,期望通过主流媒体进行倡导,以改善工人生存。有的机构提出“体面劳动”、“生活工资”、“居住权”等口号;有的机构参与劳动立法建议。一些学者和社会人士也越来越关注工人话题,提出缓和劳资矛盾的主张。目前来说,这类活动要出成效,必须依赖主流媒体、学术机构和社会上层的认可与合作。
NGO的最大优势,是可以接触到数量较多和不同类型的工人。如果我们困在自己的工作、生活环境中,虽也能多少了解工人状况,可要了解更大范围、更长阶段的工人与工业区状况及变化过程,就很难。所以参与NGO活动是接触更多工人的一条现实途径,可以使我们借此了解到工业区内不同资本类型、不同规模、不同行业工厂和工人的状况,以及较大范围内工人斗争的状况。很多工友辗转各地谋生,通过他们的见闻,还可以对其他地区的工人与工业区有所了解。
NGO也有相当的局限:资助者的要求、地区政治环境、工人的一般状态,都决定了NGO只能做极有限的改良——甚至想微小改良而不可得。
国内劳工活动的一条底线,是不能发展基层组织(介入工人斗争也可能受到很大打压)。而没有自我组织的工人,就像被人缴械一样,失去自卫能力,更不要说获得真正的解放了。既然回避了工人的自我组织问题,NGO又需要让资助者看到业绩,还要让机构骨干保持热情,所以设法推动多样事务性工作,例如法律服务及个案跟进、各类培训、各种文康活动,并且有专业化的趋势。这种工作模式最多只能让个别工人受益,却容易使机构工作人员陷入琐碎的事务细节,以至失去服务工人阶级的本意。
不过,一个NGO工作者也是可以为工人事业作出更大贡献的。他/她可以利用工作的方便开展各类工人的系统访谈,以此为基础对工人生存的各方面予以分析;对长年累月了解到的工人维权、集体抗争经验,及时梳理总结。稳定的工作时间,也可以保证他们利用业余时间持续整理工人斗争的相关资料。最后,他们可以为长期入厂的工人事业先行者提供便利——法律培训、维权技巧传授,直至生活便利。

(三)反血汗工厂运动。上世纪90年代,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运动火苗逐渐熄灭,工人运动的组织程度与战斗意志大为削弱。知识分子和社运人士丧失了对工人改造社会的信心,开始寻找新的社会运动主体来取代传统的工人斗争。这个背景下,反血汗工厂运动发展起来,其参与群体主要是社运人士和学生。
时至今日,反血汗工厂运动已相当职业化。在消费者尤其是媒体的压力下,很多品牌跨国公司被要求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在其全球生产体系中制定实施企业行为守则。守则内容包括劳工待遇和人权问题,符合准则才可能获得某些品牌的订单。在华资本为了攫取利润,拼命压低劳动成本,很多工厂达不到这个行为准则。于是有了“验厂”。验厂是品牌或行业协会委托第三方对供货商(代工厂)的劳动状况进行审查,以确定是否符合相应标准。如不符标准,验厂机构可能要求工厂在厂内对工人进行劳动法律、职业安全健康、劳资沟通等方面的培训。参与这类“验厂”和培训活动的,有各种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士,也有劳工NGO。
反血汗工厂运动为一批社会运动人士、学生和职员提供了关注工人的渠道。但这里存在着一个重大危险——以外围帮助取代工人的集体斗争。这对工人阶级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生产守则由品牌跨国公司制定,反血汗工厂运动借助消费者尤其是传媒的压力,让跨国公司的代工厂遵守自己制定的守则,从而代替工人与资方讨价还价。劳动法律、职安健的培训多少有助于工人增加知识,提高维权信心。但所谓劳资沟通培训,旨在帮助代工厂与其工人“和谐”沟通,根本上否定了工人的自主抗争。

二、另一种可能
对于已经走入社会的朋友而言,更现实的问题是,如何把谋生与服务工人阶级结合起来。在当下,NGO是很多朋友认为比较现实的途径。可一旦进了NGO,很快会有种种的困惑。例如一段时间回看自己所做的事情,会找不到方向和意义感,同时又不满足于那些琐碎的事务性的工作,和捡小鱼式的爱心活动。上面提到的其他实践方式也各有优劣,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有别的途径可以更好地服务工人阶级吗?
服务工人阶级的第一步,是对工人生存现状有完整、清晰的认识。青年固然可以通过NGO日常工作、阅读资料,或者通过调查、访谈了解工人。然而,外围的观察和服务,终究“隔了一层”,很难理解工人的真实处境和感受。最好的办法,是进入社会生产的内部,或者说“融入工人阶级”。

三、融工有何意义?
融工青年与工人应该是什么关系?
1、改造自我,与工人阶级一同成长。青年应努力成为工人,在与工人的直接交往中理解工人,和他们一道成长。通过融工,熟悉社会化大生产的环境氛围,掌握辨别劳资关系本质与表象的能力,坚持与工人集体一起工作生活,从生活和精神上成为工人阶级的一分子。这是与工业无产者建立血肉联系的重要一步。
2、通过观察、交流,了解工人生存状况,理解工人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抗争意愿。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千千万万工人相似的处境,相似的日常生活细节和生活经历——家庭状况、打工的原因和经历、业余安排,家庭负担,工厂生产生活、工人之间的关系,与管理层的关系,维权意识,等等——决定了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共同处境和共同的生活体验也为新的阶级意识与集体行动打下了基础。
例如,一次成功的罢工,除了领导者的能力之外,工厂管理秩序、工人之间的关系、工人与管理之间的关系,也是重要的,甚至可能是决定性因素。因此充分了解工人日常生活和抗争细节,有助于分析工人的思想和行为倾向,把握斗争策略。
3、总结传播抗争经验。一个较有打工经验的工友,或多或少亲历或耳闻目睹过劳资冲突。日常劳资关系的细微表现,冲突原因、解决的过程、工人中不同群体的生存状况与斗争态度差异、老板对付工人的方法、抗争的成败之处,都值得认真观察、分析、总结,并适时传播。

四、如何融工
1、多尝试各类企业,即不同规模(人数与生产)、不同资本类型、不同行业的工厂。无论换厂还是在同一厂内,尽量尝试不同工种及岗位。无论什么工种,首选在流水线,其它如仓管、拉料等个人独立操作某工位的工作,是次要选择。身为普通工友,接触面相对狭隘,换工作是多角度了解工厂和劳资关系的现实途径,但又不必频繁换厂。一个厂至少待上三个月,才能了解厂内情况并与工友混熟。原则上说,争取每到一厂,都直到工作环境烂熟再走。
2、不必一味坚持普工身份,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一线生产后,可尝试厂内职员、技术员或其他与工人有紧密联系的职位。但应避免长期从事纯粹的管理职位,因为这类职位客观上与工人对立,容易养成服从资方利益的奴隶心理。
3、厂内资本主义管理和劳资动态的方方面面,以及假设本厂有罢工历史或工友在别厂有类似经历,都值得详细记录。要坚持与其他入厂者、立场接近的工友以及厂外同志,定期讨论观察内容。这类讨论是帮助融工者深化理解工厂生活本质的重要途径。
4、尽量选择在NGO附近的工业区就业。以便经常到NGO参与活动,一方面接触更多工人;另一方面学习法律知识、维权技巧。另外,也应向厂外工人话题关注者和NGO介绍工业区动态,就厂内话题与他们进行交流,共同整理工人需要的斗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