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想

时间: 2014-05-08 17:29:10
栏目: 风华正茂
话题:

作者:红日 来源:进步青年网
一个人因为有了理想可以变得伟大。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理想,更要为之奋斗终身。当然这种理想并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现实的,它是基于我们对社会的一定认识的需要而产生的。 在我开始系统地思索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之前,我的脑子偶尔会产生一些疑问。因为我生长在农村,所以这些疑问大都是关于农村的。为什么人越来越自私了,为什么农村的风气越来越差,为什么有的人很富裕而有的人很贫穷,为什么贫穷的人总比富裕的人更纯朴,为什么修建的水渠没人用······这些疑问总是困扰着我。本来以为接受教育后,这些疑问会得到解决,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非但没有解决,反而让人产生了更多的疑惑——教育有什么用? 现在看来,教育对人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使受教育者的全部精力固定在了空洞的课本上,而距离实际生活越来越遥远;使人只知道活着而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一句话,它使受教育者失去了崇高的理想而麻木的活着。然而事物的发展都是辩证的,也有一些人,他们关心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并愿意探索下去,把这个当做他们的理想。毛泽东就是其中的一个。 一九一零年四月,长沙发生了饥民暴动。起因是荒年粮价飞涨,有人率全家投塘自尽。饥民们涌到巡抚衙门请愿,反遭枪击,当场被打死十四人,被打伤的更多。他们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放火烧了巡抚衙门,捣毁了外国洋行、轮船公司、税关。清政府派兵镇压,暴动者的鲜血染红了浏阳门外的识字岭,被杀者的头颅高高的挂在南门外示众。 毛泽东觉得那些参加暴动的人都是善良的百姓,只是被逼的走投无路才起来造反,结果无辜被杀。这使他很痛心。几十年后,他感慨地说:“这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这说明了毛泽东在少年的时候已经对身边的事情进行了一定的思考,然而他还不仅仅停留在思考上,他在行动上也做出了一些事。 这个时候他接触了一些维新派的思想,他感到中国不能守着老样子不变了。在当时,他的足迹所及只限于韶山冲和唐家沱,他觉得不能再这样了,得到外面的新天地去见识见识。这年秋天,他离开了闭塞的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并写下了“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豪言壮语。 毛泽东在师范求学的时候,青年学生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求真理,然后按它去做,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后来,在他的实践中,他也是这么做的。经历过漫长而又艰苦的探索,他终于找到了“真理”——马克思主义,并以这个“真理”作指导,领导广大的劳动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 当然,除了毛泽东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为了理想,宁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如方志敏,刘胡兰等。 然而,现在呢?各种各样的乱象挑战着我们的心理极限,如“扶不扶”,病人杀医生,学生杀老师等等,这是什么造成?听老人说起毛泽东时代,那时虽然穷,但是大家团结、和睦。那时候的天是蓝的,医生是救死扶伤的······为什么那时候会是这样的?作为青年人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去思考,去探索。 求学即求索。作为当代的青年人,我们要学习我们的革命前辈们身上的优秀品质,为过一个有意义的有理想的生活而毕生探索、奋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