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文革的评价究竟是怎样的?

时间: 2014-06-08 07:26:21
栏目: 历史视野
话题: 文革
作者:05txlr 来源:进步青年网(一) 1976年3月3日,毛主席亲自批示同意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印发由毛远新整理的《毛主席重要指示》,其中第二部分是有关文化大革命各个方面问题的论 述。从1966年至1976年,毛主席对文化大革命,随着这次革命的不断进行,在不同的时段有过多次评论。《毛主席重要指示》中的这样一段话,应该说是毛 主席对文化大革命的总的评价,也就是全面的总结: 【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对文化大革命两种态度,一是不满意,二是要算 账,算文化大革命的账。……对文化大革命,总的看法:基本正确,有所不足。现在要研究的是在有所不足方面。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看法不见得一致。 文化大革命犯了两个错误,1、打倒一切,2、全面内战。打倒一切其中一部分打对了,如刘、林集团。一部分打错了,如许多老同志,这些人也有错误,批一下也 可以。无战争经验已经十多年了,全面内战,抢了枪,大多数是发的,打一下,也是个锻炼。但是把人往死里打,不救护伤员,这不好。】(刊《建国以来毛泽东文 稿》) (二) 2003年12月,经中共中央批准撰写、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由逄先知等任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出版,其中“临终的日子”一章,记载了毛主席在1976年6月15日,关于“自己一生中的两件大事”同“华国锋等”的这样一段谈话: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八十多了,人老总想后事。中国有句古话叫“盖棺定论”,我虽未“盖棺”也快了,总可以定论吧!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 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 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 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这段话后面有《传》的编者加的注:“据叶剑英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77年3月22日。”还有这样一番议论: (三) 2013年12月,同样是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撰、同样是由逄先知等任主编的《毛泽东年谱1949-1976》出版,其中第六卷第649页,对毛主席1976年6月有关“我一生做了两件事情”的谈话,有这样的记述: 【6月 在中南海游泳池住处同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汪东兴等谈话。毛泽东说:我一生做了两件事情。一件是打倒了蒋介石,把蒋介石赶到台湾,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一件是胜利地进行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 在这后面也有一个编者注:“毛泽东说的这段话,转引自1977年3月22日叶剑英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关于毛泽东说他一生做了两件事 情,在一些书刊中曾流传一种说法:(此处全文引用《传》的记载,略)对上述说法,本书编者没有查到档案根据或其他第一手权威材料。” ------------------ 由此看来,毛主席在1976年对文化大革命的总体评价有三个版本:(一)是毛主席亲自审阅同意的《中共中央通知》的3月3日版本;(二)是《传》记载 的“据叶剑英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1977年3月22日”的6月15日版本;(三)是《年谱》记述的“转引自1977年3月22日叶剑英在 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的6月?日版本。 这中间,后两个版本的出处虽然同是“叶剑英讲话”,但内容和篇幅相差很大,而且《传》是“据”,《年谱》是“转引自”,意思也不一样。再说,叶剑英转述的“毛主席谈话”,就等于是毛主席的原话吗? 那么,究竟哪一个是毛主席对文化大革命的真正评价呢?我们今天到底应该相信哪一个呢? 这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问题,也不是可以相信这个可以相信那个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毛主席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问题,关系到对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能不能正确评价的问题。因此,千万不能漠视、忽视、轻视了!在这方面,本人十分赞同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的《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确定的这样一个原则:“未经毛泽东审定的讲话、谈话记录稿,根据本书的编辑方针,一律不编入。”尽管这个研究室自己并没有真正做到。 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了保尔·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一书中的这样一段话:“马克思对工作永远是非常认真慎重的。他所引证的任何一件事实或任何一个数字都 是得到最有威信的权威人士的证实的。他从不满足于第二手的材料,总要找原著核对,不管这样做有多麻烦。……凡是没有经过他仔细加工和认真琢磨的作品,他决 不出版。他不能忍受把未完成的东西公之于众的这种思想。要把他没有作最后校正的手稿拿给别人看,对他是最痛苦的事情。他的这种感情非常强烈,有一天他向我 说,他宁愿把自己的手稿烧掉,也不愿半生不熟地遗留于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