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工人的斗争现状(一)

时间: 2014-08-08 04:37:24
栏目: 工农之声
话题: 新工人

作者: 赵东风   来源:《东风》杂志

编者按:          本刊将陆续推出《中国新工人的斗争现状》系列文章,此篇为第一篇。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提到,“罢工是工人的军事学校,他们就在这里受到训练,准备投入已经不可避免的伟大的斗争中去;罢工是工人阶级各个队伍宣告自己伟大的工人运动的宣言。”而“世界工厂”里的中国工人,正在这样的学校里不断磨砺、成长! 2008年秋季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加工业普遍出现订单减少、成本上升、利润下滑等情况。资本家为了自保,将危机转嫁到工人身上,于是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降低工人工资,取消相应的福利,增加劳动时间和工作强度。2008年下半年以来,大批工人被抛向街头,在职的工人也朝不保夕。在如此严峻的环境下,工人行动日趋保守。然而,2009年秋以来,经济逐步复苏,沿海出现民工荒,工人谈判的筹码开始增强。在此背景下,压抑一年之久的工人重新行动起来,涨薪的呼声此起彼伏。2010年初,经济进一步复苏,用工缺口进一步扩大,而工人的抗争也更加激烈。2010年1月,苏州联建爆发大规模罢工要求加薪,打响了当年工人进攻的第一枪。随后,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罢工接连不断,掀起了席卷全国的涨薪潮。而广为人知的南海本田罢工,就是发生在这个大背景之下。2010年5月,南海本田爆发了持续20天的大罢工,最终以工人的全面胜利告终。南海本田的罢工,是2009年以来涨薪潮的继续,也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一连串的连锁罢工的开端。南海本田的罢工,把工人的斗争情绪引向了新的高点,把中国工人的抗争推向了新的阶段。 2008年第四季度,国际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沿海制造业。中国开始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扩大内需,各地加大对各类行业的扶持力度,以维持经济增长速度和就业率。扶持各类行业发展,并不是扶持这些行业的工人,而是扶持这些行业的资本家,保障各类资本能够持续保值增值。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人生存状况急转直下,珠三角失业工人比比皆是,老板关厂、开除工人都变得合情合理,工人却很难像2008年上半年那样伸张自己的权益,劳动部门也不再支持劳动合同法中确定的很多权利。于是,一场资方对工人阶级的反扑开始了。

经济环境和企业困境

        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逐步波及到实体领域,中国实体经济各项指标开始走弱。从图1可以看出,2008年GDP总值大约30万亿,比2007年增长9.0%,5年来经济增速首次跌破10%。尤其是第四季度,GDP增长仅为6.8%。 宏观经济走缓的同时,中国企业又遭遇了订单减少、原材料价格上升、产能过剩等不利因素,这些都直接导致企业利润下滑。而银行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紧缩银根,从而导致企业现金吃紧,于是出现大规模破产。        第一,订单减少。金融危机后,欧美等国内需出现问题,大规模取消订单,直接影响到中国外向型企业的生存。2008年,中国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大约2.5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8%,5年来首度跌破20%。到2008年底,出口更是破天荒的出现了负增长。         第二,原材料价格上升。从企业生产成本来看,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利润下降。2008年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增长10.28%,远高于2005-2007的往年数值。         第三,生产相对过剩。从产能利用率来看,2008年也开始出现拐点,产能过剩问题更加严重,大批生产能力闲置。从图2可以看出,在经过2003-2007四年的产能利用率上涨之后,2008年产能利用率开始全面下滑。        第四,银根紧缩。经济环境趋紧,成本上涨,出口走缓,再加上一直以来的产能过剩的问题,企业的资金链开始出现较大的问题。而银行为了自保,开始紧缩银根,使得中小企业甚至是大型的民营企业融资更加困难,无异雪上加霜。        第五,倒闭潮。2008年底,开始出现中小企业倒闭潮。据广东报道,“据各市中小企业行政主管部门上报,今年前三季度停产、歇业、关闭和转移的企业7148户。……10月各项经济指标急转而下,关闭、停产、歇业和外迁的中小企业不断增多,截至10月,这个数字已升为15661家,一个月就翻了一倍。”[1]《世界企业家》杂志的报道也印证了上述说法,“香港工业界立法会议员梁君彦二十九日出席立法会会议时表示,预计将有二成五,即约二万间内地港商厂房将倒闭,此将拖累本地总公司裁员,进一步推高失业率。”[2] 在上述背景下,各地纷纷出台应对措施,帮助企业过冬。

综合工时制的推广

       金融危机以来,各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帮助企业减负。地方政府大规模发行基础建设的债券,投资基建,拉动内需,从订单需求的方面帮助企业;放松对中小企业的管制,默许资质不达标的企业违法经营;对企业进行税收优惠和政府补贴,减免企业的行政收费或者发放低息贷款。所有这些政策里面,对劳动者影响最大的,是各地政府纷纷出台不同的政策,鼓励企业降低用工成本。降低成本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直接降工资,比如南昌政府直接出台文件,支持企业降低职工薪酬,规定“困难企业可通过与工会和职工方平等协商,采取适当减薪的办法,确保企业不实行经济性裁员,但支付的工资不得低于省政府公布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3]其二是违法采取综合工时,比如北京、深圳等地出台地方政策,违反法律规定,扩大了综合工时的适用范围,加大了企业的用工弹性,节俭了用工成本,减少了劳动者的收入。 企业普遍采用综合工时制削减成本。金融危机前,综合工时的适用范围受到了严格的限制,除的确因作业特点而必须实行综合工时的企业外,其他企业很难申请综合工时制。金融危机之后,企业为了自保,开始裁员。政府为了保企业,开始鼓励企业实行弹性工时制度,以便降低企业成本。2009年1月23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稳定劳动关系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指出,“生产经营困难的企业可通过与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广大职工进行集体协商,采取灵活用工、弹性工时、弹性工资、组织培训等措施,共同应对当前经济困难。”并要求各地劳保局“引导职工理解并支持企业采取弹性工时……与企业同舟共济。”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地政府开始积极落实政策,放开综合工时的审批。2009年5月13日,深圳颁发《深圳市实行不定时工作制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审批管理工作试行办法》,扩大综合工时的适用范围,规定“受能源、原材料供应等条件限制难以均衡生产的;受外界因素影响,生产任务不均衡的;可以定期集中安排休息、休假的”均可适用综合工时。如此一来,综合工时的范围急剧扩大。“受外界因素影响,生产任务不均衡”,是一个极其宽泛的概念,在金融危机时期,几乎所有企业,均可证明自己在一定程度上“受外界因素影响,生产任务不均衡”,即均可按此理由来申请综合工时。 [caption id="attachment_1388" align="aligncenter" width="287"]综合工时制度成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的新手段 综合工时制度成为企业减少用工成本的新手段[/caption] 综合工时制的诞生是某些行业的作业特点导致的。对于一般的制造业,不应适用综合工时制度。由于综合工时加班时间的工资均按1.5倍支付,即使在周末加班,也无需支付双倍工资,因此为了防止企业滥用综合工时,我国法律规定,企业要实施综合工时,必须要向本地的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申请,通过审批之后,方可实施。由于综合工时制比直接降低工资更为隐蔽,而且貌似还披着“合法”的外衣,因此其蒙蔽性更大,危害性也更大。 据《广州日报》报道,深圳市政府颁布《试行办法》不到一周时间,就有上千家企业获批适用综合工时,其效率之高,令人咂舌。深圳市正式出台《试行办法》之后,企业对此新规普遍表示欢迎。金威啤酒的谢女士就明确表示欢迎:“啤酒生产行业有淡旺季的,如果像一般单位的员工一样每天8小时生产的话,没有任务的时候员工没有工作可干。申请了综合工时工作制,员工旺季的时候加班,淡季的时候可以休息。”然而,劳动者是否欢迎呢?自深圳大规模实施综合工时以来,因综合工时引起的诉讼就络绎不觉。2009年,爆出的最有名的两起诉讼,就分别涉及奢侈品巨头古驰(GUCCI)和饮料业巨头加多宝。综合工时将直接降低劳动者的收入,劳动者对综合工时的态度显而易见。以加多宝为例,“从2009年8月1日起,公司已经向当地劳动部门申请了不定时工作制,这意味着原本加班付给员工的双倍工资减为1.5倍。”因此,自金融危机以来,“有关加多宝变相裁员、克扣加班工资、强制执行特殊工时制等种种投诉接二连三,涉及北京、广东、杭州、温州、武汉、青岛、福建等各地分公司。” 由此可见,综合工时适用范围的扩大,直接加强了企业对员工的剥削,势必引起劳动者的不满,埋下反抗的种子。

失业潮与劳动争议的减少

        2008年底,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已经非常明显的凸显出来。企业普遍感到订单减少,资金链吃紧。在此情况下,部分企业开始大规模裁员。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专项统计,2008年底受金融危机印象而失业的民工,大致在1000万左右。而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情况最为严重,失业民工大致在300万左右。以珠三角为例,根据锦田顾问发布的《珠三角2008裁员与降薪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期间,珠三角地区有44%的人力资源经理承认,自己所在的公司在过去的一年里进行过裁员,这些公司当中裁员幅度在10%以内的公司占68%,裁员10%~20%之间的占13%,裁员超过20%的占19%。同时,有超过25%的企业明确表示,将在2009年进行裁员。 2009年开年后,招工形势非但没有好转,反而有越来越糟的趋势。开年不久,联想、松下、摩托罗拉、3M、三洋等国际知名企业即爆出裁员的消息。其后,沃尔玛的“人员优化”计划也闹得沸沸扬扬。 与此同时,国内私营企业也开始大规模裁员。私企裁员不仅力度大,而且花样繁多。比如不准劳动者加班,仅发最低的基本工资,劳动者受不了就自己辞职;比如让所有员工体检,把有各种疾病的人全部开除。面对资方的压迫,很多工人愤而辞工,但是他们很快发现,现在和以前不同了,辞了工就很难找到工作了。 2009年的劳动力市场上,充斥着负面的消息。劳动者每天耳闻目睹的裁员事件,络绎不绝。在职的员工普遍感觉人心惶惶,朝不保夕。 大规模的失业,必然会产生大规模的产业后备军。产业后备军人数的增加,增强了资方的力量和主动性;经济萧条,企业订单减少,也降低了工人罢工的谈判筹码。在这样严峻的环境下,劳动者的行动,不得不趋向保守。为了保住自己的饭碗,大家都不敢贸然的采取行动。持续数年增长的劳动争议案件数量,在2009年突然下降。 2009年,劳动争议不光整体数量减少,从类型来看,集体劳动争议也大幅下降。2009年,仲裁机构共受理1.4万起集体劳动争议,比2008年下降36%。

金融危机下工人的反思

       2009年,是劳动者消极防守的一年,也是工人从失业和降薪的苦痛中开始思考阶级命运的一年。 金融危机导致企业裁员,被裁掉的工人没有任何社会保障,又找不到其他工作,不得不流落街头。积蓄一旦花光,就只有离开城市,回到农村。对80后、特别是90后的新工人而言,他们发现自己再也难以融入农村的生活。他们不会种地或者不愿意种地;他们习惯了城市的繁华,看不惯农村的闭塞;他们感到整个农村都和他们格格不入。城市把他们当做过客,而他们却把农村当做驿站。一段时间后,这些回到农村的新生代农民工,又不得不再次回到城市寻找工作的机会,再次面对没有保障的城市的生活。 年龄较大的工人受到的影响更大。工厂觉得30岁以上的工人,手脚慢,又不好管理,因此很多厂都倾向于裁掉年龄较大的工人。这些大龄工人,一旦被裁掉,找到新工作的机会比其他人更低。 没被裁员的工人,同样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企业为了节省成本,降低工人工资,克扣加班费,增加工作时间。工厂的管理也变得更加严苛,动不动就训斥甚至打骂工人。很多工人在这段时间感觉非常的压抑,但是为了保住工作,而不得不忍气吞声。 金融危机之下,政府也抛开了他们表面的中立,露骨的站在资方的立场上。2008年才开始实行《劳动合同法》的时候,政府还在一定程度上倾向工人维权。金融危机一来,马上就放松了执法尺度,站在资方立场说话。甚至派出政府工作人员,给企业组织培训,告诉企业应该怎样规避《劳动合同法》。在工人维权的过程中,政府也增加维权的程序,进而增加了工人维权的成本。去申请劳动仲裁要排很久的队,甚至要等上几个月。失业的工友在此繁复的流程面前,不得不知难而退。 大部分的新工人已经和农业生产没有任何关系了,他们回不了农村,必须融入城市。然而现实很残酷,工资很低,在城市里面没有社会保障,凭这样的现状,他们根本无法在城市立足。要想融入城市,他们必须有更高的工资,有更完善的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保,这是工人在城市立足的基本保障。经济高涨期,工人往往意识不到社保的重要性,他们怎样都能找到工作。只有在经济萧条期,在他们找不到工作,没有经济来源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的体会到社保的重要。 怎样才能有更高的工资和更完善的社保呢?靠法律?法律是靠不住的。事实教育工人,法律这把剑太重了,没有足够的力量,根本就挥舞不起来。靠个人?个人太渺小了。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自己工作不如意,还可以托朋友辞职换厂;经济形势不好,能有个工作就不错了,哪里还管得了老板是否违法。 这个时候,工人开始体会到集体的重要性,开始体会到工会的重要性。工人慢慢意识到,如果有工人自己控制的工会,那么资方就不敢随意的裁员,也不敢随意的克扣工资;如果有工人自己控制的工会,工人还可以依托工会的力量,去进行工资协商谈判。“工人们开始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整体,是一个阶级;他们已经意识到,他们分散时虽然是软弱的,但联合在一起就是一种力量。” 在金融危机的压迫下,新工人不得不积极的思索。在现实的教育下,他们第一次明确的感觉到了社保和工会的重要性。然而,形势变化来得是如此之快,在他们还沉静在思索中时,新一轮的经济复苏以及随之而来的集体行动,已经不期而至。 国内生产总值 中国平均产能利用率 [1] 10月份广东关闭中小企业多于前三季度总和[N]. 新华网,2008-12-20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8-12/20/content_10530788.htm [2]约二万间内地港企或面临倒闭升级转型才是出路[N]. 中国新闻网,2008-10-30 http://www.chinanews.com/ga/gaynd/news/2008/10-30/1431783.shtml [3]南昌鼓励困难企业开展职工培训每人补贴500-600元市本级可降低三项社保费率[N].大江网,2009-03-09http://jiangxi.jxnews.com.cn/system/2009/03/09/0110439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