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简介

时间: 2014-08-09 02:52:20
栏目: 理论学习
话题:
目录 前  言1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促成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1 二、早期工人斗争2 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3 四、《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证8 五、从两个阶级的决裂到无产阶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8 六、第一国际时期被马克思、恩格斯批驳的形形色色思想10 七、第二国际的破产10 八、当代无产阶级运动16 九、理论的争论与当代左翼社会思潮18 写在最后的话20  

前  言

科学社会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的最直接的学说,它既是在马克思等人的经典著作中汲取基本原理,又从一次次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汲取经验。换句话说,它是无产阶级前辈智慧和鲜血的结晶。 无产者,当今社会最为苦难的一个阶级。无产者,创造社会财富,却又被无情剥夺。随着工业化的发展,无产者的规模上升到近6亿人口。随着城市化和土地流转进程,越来越多的农民沦为无产者。无产者遭受的贫困与资本家的奢靡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一对比,越来越大。 无产者除了出卖劳动力以求得暂时的生存,别无他法。失业、半失业带来的饥饿的感觉就向魔鬼一样拿着鞭子挥向工人们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流水线的艰苦工作的不人道管理又折磨着工人的肉体和精神。即使再频繁的跳槽换厂也终难改变任人宰割的命运和少得可怜的积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投资高门槛和竞争的残酷性已经使无产者通过“当小老板”,逃离无产者群体的梦想化作泡影。近乎十年一次的经济危机,也把工人们更多地投向乞讨的街头。 从资本主义诞生的那一天起,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斗争。在一次次斗争中,工人越来越认识到要根本改变自身的命运就必须得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必须得消灭社会财富又工人创造却被资本家占有的私有制。而实现这一切,工人们必须得联合成为一个阶级,通过残酷的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掌握国家机器并逐步消灭私有制。不管是在日常的经济斗争中还是在两个阶级(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决战中,工人唯一的武器就是组织。 无数个体的无产者联合成为一个统一意识、统一行动的阶级是一件非常艰辛的事情,必须得通过经常的学习和紧密的联系才能认识到自己在生产关系的地位,才能粉碎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思想,才能真正地联合起来。

一、资本主义的发展促成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阶级

自从蒸汽和新的工具机把旧的工场手工业变成大工业以后,在资产阶级领导下造成的生产力,就以前所未闻的速度和前所未闻的规模发展起来了。但是,正如从前工场手工业以及在它影响下进一步发展了的手工业同封建的行会桎梏发生冲突一样,大工业得到比较充分的发展时就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限制它的框框发生冲突了。 劳动场地变成了战场。伟大的地理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并且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斗争不仅爆发于地方的各个生产者之间;地方性的斗争又发展为全国性的,发展为17世纪和18世纪的商业战争。最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斗争成为普遍的,同时使它具有了空前的剧烈性。在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在工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生死存亡都取决于天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淘汰掉。 如上所述,最初的资本家就已经遇到了现成的雇佣劳动形式。但是,那时雇佣劳动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辅助办法,一种暂时措施。不时出去打短工的农业劳动者,都有自己的几亩土地,不得已时单靠这些土地也能生活。但是,生产资料一旦变为社会的生产资料并集中在资本家手中,情形就改变了。个体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他们除了受雇于资本家就没有别的出路。雇佣劳动以前是一种例外和辅助办法,现在成了整个生产的通例和基本形式;以前是一种副业,现在成了工人的唯一职业。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此外,由于同时发生了封建制度的崩溃,封建主扈从人员被解散,农民被逐出自己的家园等等,终身的雇佣劳动者大量增加了。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了。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

二、早期工人斗争

在工人还不明白自己的真正敌人是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时候,他们的运动是从砸毁机器开始的。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生产逐渐排斥手工劳动使大批手工业者破产,工人失业,工资下跌。当时工人把机器视为贫困的根源。英国莱斯特郡一个名叫卢德的工人,为抗议工厂主的压迫,第一个捣毁织袜机。这种砸毁机器的运动(卢德运动)在1811年与1812年在英格兰迅速蔓延。许多工厂及其中的机器被手摇纺织织工焚毁。在短短的一段时间里,卢德分子集结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与英国陆军发生了冲突。在英国政府对卢德分子的镇压运动开展前,众多羊毛和棉花工厂已被摧毁。 从16世纪起,法国里昂出产的丝绸畅销欧洲。可是在工业区,情形就完全不同了。这里街道狭窄,遍地垃圾,街道两旁密布着低矮破旧的作坊。在作坊里干活的都是面色苍白、骨瘦如柴的纺织工人,其中有许多是妇女和儿童。他们一天要干15到16个小时的活,挣到的钱只能买1磅面包,勉强维持生活;下工以后,还要拖着疲倦的身体走到郊区的住地。那里的房子破旧不堪,难避风雨。还有不少工人连这样的房子也没有,只好露宿街头,或者睡在机器下面。这样的生活把工人们逼得走投无路,他们开始了反抗。他们最迫切的要求是增加工资。1831年初里昂工人掀起一场以要求提高工薪为主要内容的运动,工人多次举行集会游行。10月间,与包买商谈判达成最低工薪协议。但随之在七月王朝商业大臣的支持下,包买商撕毁协议。1831年11月21日工人举行抗议示威,与军警发生冲突,转为自发的武装起义。起义者提出“做工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经过 3天战斗,工人一度占领里昂城。起义工人成立了工人委员会,宣布废除捐税,实行工资标准协议。委员会还发表告市民书,宣布自己的政治主张,要求实行民主选举,把自己的代表选进政府。12月1日,6万名政府军包围了里昂城。第三天,处于被动局面的起义队伍被血腥镇压下去了(1834年,里昂工人再次起义,也失败了)。 19世纪20~30年代,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1832年英国资产阶级进行议会改革,他们的政治要求得到满足,登上了统治地位。工人阶级在议会改革运动中支持了资产阶级,但是结果一无所得,政治上依然处于无权的地位。同时,英国工人阶级意识到自己的劳动未能得到相应的报酬;也认识到靠个人的努力无法在大工业制度下争得应有的物质改善和社会地位;思想中也出现了诸如阶级斗争、大罢工、摆脱议会民主的幻想等一些新因素。工人阶级决定掀起一场争取普选权的运动,提出“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列宁评价英国的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宪章运动标志着英国无产阶级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揭开了同资产阶级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的序幕。 19世纪40年代,德国资本主义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工人阶级的人数也有所增加。西里西亚是德国纺织工业的中心,这里的工人受到工场主、包买商的剥削,也受到封建地主的剥削,工资很低,劳动时间很长,劳动条件很恶劣。他们的生活还不如监狱中的“犯人”。40年代初,西里西亚的工场主为了与英国商品竞争,便用压低工资的办法来降低成本,这种情况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1844年6月4日,以争取提高工资被拒绝为导火线,在欧根山麓两个纺织村镇彼特斯瓦尔道和朗根比劳爆发纺织工人自发的起义。起义队伍扩大到3000人,集中打击工人最痛恨的工厂主。起义者以简陋武器迎战前来镇压的包括骑兵和炮兵的政府军。坚持到6月6日,起义被镇压。它表明德国工人阶级已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19世纪30~40年代发生的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的新特点,表明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当无产阶级成长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就需要有一个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革命理论来代替它。 图片1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

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以前,一直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无产阶级革命。 乌托邦(Utopia)本意为“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秘密投票产生。他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19世纪初期,是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 与圣西门、傅立叶不同,欧文出身贫寒且进行了空想社会主义实践。欧文从岳父手上接手了当时全苏格兰最大的棉纺厂——新兰那克厂。欧文决心在工厂进行改革社会不合理状况的实验,以证明工业的进步应该也可以给所有人带来幸福。他把工作时间缩短到十个小时;取消了对工人的惩罚制度,改用说服教育;提高工人的工资;组织旨在保障工人生活的保险计划和互助储金会;丰富工人的业余生活,开办扫盲学习班,进行文明的道德教育;建造工人住宅新村;兴建社会服务体系,包括医院、社区中心、学校、商店和公共食堂等。这些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新兰那克厂成为一个效益持续增长、工人素质良好的模范工厂,被誉为“幸福之乡”。1820年,欧文发表了《致拉纳克郡报告》一文,公开表明了他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提出建立一个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共同劳动的新社会。但英国的资产阶级可以支持、赞美他进行局部的社会改革活动,却不能容忍他成为一个宣扬剥夺他们资产的社会主义者。因此,欧文遭到了普遍排斥,被逐出了上层社会,其理论也遭到了报刊的封锁。在这种情况下,新兰那克实验很难继续进行下去了。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而欧文也因此破产。 空想社会主义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的罪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许多美妙的天才设想。他们企图建立“人人平等,个个幸福”的新社会。这些思想对启发和提高工人觉悟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空想社会主义只是一种不成熟的理论,反映了正在成长中的无产阶级最初的、还不明确的愿望。但是,他们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和发展规律,不懂得阶级斗争,不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所以他们的社会主义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恩格斯这样评价空想社会主义: 在1847年,所谓社会主义者,一方面是指各种空想主义体系的信徒,即英国的欧文派和法国的傅立叶派,这两个流派都已经降到纯粹宗派的地位,并在逐渐走向灭亡;另一方面是指形形色色的社会庸医,他们凭着各种各样的补缀办法,自称要消除一切社会弊病而毫不危及资本和利润。这两种人都是站在工人阶级运动以外,宁愿向“有教养的”阶级寻求支持。……可见,在1847年,社会主义是中等阶级的运动,而共产主义则是工人阶级的运动。当时,社会主义是“上流社会的”,而共产主义却恰恰相反。既然我们自始就认定“工人阶级的解放应当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事情”。

四、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836年,德国无产阶级化的手工业工人组成了德国政治流亡者秘密组织——正义者同盟。随着形势的发展,正义者同盟的领导成员认识到必须使同盟摆脱旧的密谋传统和方式,遂于1847年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正义者同盟,协助同盟改组。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按照恩格斯的倡议把同盟的名称改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并用“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代替了正义者同盟原来的“人人皆兄弟!”的口号。共产主义者同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建立在科学社会主义基础上的无产阶级政党。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举行的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章程,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同盟的纲领,这就是1848年2月问世的《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列宁说:“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 《共产党宣言》的任务,是宣告现代资产阶级所有制必然灭亡。贯穿《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 《共产党宣言》表达最核心的内容包括:
  1. 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阵营: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资产阶级是指占有社会生产资料并使用雇佣劳动的现代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是指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因而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的现代雇佣工人阶级。 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 但是,我们的时代,资产阶级时代,却有一个特点:它使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1. 资产阶级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以前那种封建的或行会的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随着新市场的出现而增加的需求了。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经营方式。行会师傅被工业的中间等级排挤掉了;各种行业组织之间的分工随着各个作坊内部的分工的出现而消失了。 但是,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甚至工场手工业也不再能满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引起了工业生产的革命。现代大工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工业中的百万富翁,一支一支产业大军的首领,现代资产者,代替了工业的中间等级。 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随着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的扩展,资产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增加自己的资本,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排挤到后面去。 由此可见,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一系列变革的产物。
  1. 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
资产阶级的这种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相应的政治上的进展。它在封建主统治下是被压迫的等级,在公社里是武装的和自治的团体,在一些地方组成独立的城市共和国,在另一些地方组成君主国中的纳税的第三等级;后来,在工场手工业时期,它是等级君主国或专制君主国中同贵族抗衡的势力,而且是大君主国的主要基础;最后,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建立的时候起,它在现代的代议制国家里夺得了独占的政治统治。现代的国家政权不过是管理整个资产阶级的共同事务的委员会罢了。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它把人的尊严变成了交换价值,用一种没有良心的贸易自由代替了无数特许的和自力挣得的自由。总而言之,它用公开的、无耻的、直接的、露骨的剥削代替了由宗教幻想和政治幻想掩盖着的剥削。 资产阶级抹去了一切向来受人尊崇和令人敬畏的职业的神圣光环。它把医生、律师、教士、诗人和学者变成了它出钱招雇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 资产阶级揭示了,在中世纪深受反动派称许的那种人力的野蛮使用,是以极端怠惰作为相应补充的。它第一个证明了,人的活动能够取得什么样的成就。它创造了完全不同于埃及金字塔、罗马水道和哥特式教堂的奇迹;它完成了完全不同于民族大迁徙和十字军征讨的远征。 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使反动派大为惋惜的是,资产阶级挖掉了工业脚下的民族基础。古老的民族工业被消灭了,并且每天都还在被消灭。它们被新的工业排挤掉了,新的工业的建立已经成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关的问题;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 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它迫使它们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谓的文明,即变成资产者。一句话,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由此必然产生的结果就是政治的集中。各自独立的、几乎只有同盟关系的、各有不同利益、不同法律、不同政府、不同关税的各个地区,现在已经结合为一个拥有统一的政府、统一的法律、统一的民族阶级利益和统一的关税的统一的民族。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过去哪一个世纪料想到在社会劳动里蕴藏有这样的生产力呢? 由此可见,资产阶级赖以形成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会里造成的。在这些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封建社会的生产和交换在其中进行的关系,封建的农业和工场手工业组织,一句话,封建的所有制关系,就不再适应已经发展的生产力了。这种关系已经在阻碍生产而不是促进生产了。它变成了束缚生产的桎梏。它必须被炸毁,它已经被炸毁了。 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竞争以及与自由竞争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资产阶级的经济统治和政治统治。 4 资产阶级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 现在,我们眼前又进行着类似的运动。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几十年来的工业和商业的历史,只不过是现代生产力反抗现代生产关系、反抗作为资产阶级及其统治的存在条件的所有制关系的历史。只要指出在周期性的重复中越来越危及整个资产阶级社会生存的商业危机就够了。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在危机期间,发生一种在过去一切时代看来都好像是荒唐现象的社会瘟疫,即生产过剩的瘟疫。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使社会失去了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办法呢?这不过是资产阶级准备更全面更猛烈的危机的办法,不过是使防止危机的手段越来越少的办法。 资产阶级用来推翻封建制度的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 5. 无产阶级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 但是,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 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殖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不得不把自己零星出卖的工人,像其他任何货物一样,也是一种商品,所以他们同样地受到竞争的一切变化、市场的一切波动的影响。 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工人变成了机器的单纯的附属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极其简单、极其单调和极容易学会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费用,几乎只限于维持工人生活和延续工人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但是,商品的价格,从而劳动的价格,是同它的生产费用相等的。因此,劳动越使人感到厌恶,工资也就越减少。不仅如此,机器越推广,分工越细致,劳动量也就越增加,这或者是由于工作时间的延长,或者是由于在一定时间内所要求的劳动的增加,机器运转的加速,等等。 现代工业已经把家长式的师傅的小作坊变成了工业资本家的大工厂。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这种专制制度越是公开地把营利宣布为自己的最终目的,它就越是可鄙、可恨和可恶。 手的操作所要求的技巧和气力越少,换句话说,现代工业越发达,男工也就越受到女工和童工的排挤。对工人阶级来说,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再没有什么社会意义了。他们都只是劳动工具,不过因为年龄和性别的不同而需要不同的费用罢了。 当厂主对工人的剥削告一段落,工人领到了用现钱支付的工资的时候,马上就有资产阶级中的另一部分人——房东、小店主、当铺老板等等向他们扑来。 以前的中间等级的下层,即小工业家、小商人和小食利者,手工业者和农民——所有这些阶级都降落到无产阶级的队伍里来了,有的是因为他们的小资本不足以经营大工业,经不起较大的资本家的竞争;有的是因为他们的手艺已经被新的生产方法弄得不值钱了。无产阶级就是这样从居民的所有阶级中得到补充的。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 最初是单个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工厂的工人,然后是某一地方的某一劳动部门的工人,同直接剥削他们的单个资产者作斗争。他们不仅仅攻击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而且攻击生产工具本身;他们毁坏那些来竞争的外国商品,捣毁机器,烧毁工厂,力图恢复已经失去的中世纪工人的地位。 在这个阶段上,工人是分散在全国各地并为竞争所分裂的群众。工人的大规模集结,还不是他们自己联合的结果,而是资产阶级联合的结果,当时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必须而且暂时还能够把整个无产阶级发动起来。因此,在这个阶段上,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因此,整个历史运动都集中在资产阶级手里;在这种条件下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资产阶级的胜利。 但是,随着工业的发展,无产阶级不仅人数增加了,而且它结合成更大的集体,它的力量日益增长,它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力量。机器使劳动的差别越来越小,使工资几乎到处都降到同样低的水平,因而无产阶级内部的利益、生活状况也越来越趋于一致。资产者彼此间日益加剧的竞争以及由此引起的商业危机,使工人的工资越来越不稳定;机器的日益迅速的和继续不断的改良,使工人的整个生活地位越来越没有保障;单个工人和单个资产者之间的冲突越来越具有两个阶级的冲突的性质。工人开始成立反对资产者的同盟;他们联合起来保卫自己的工资。他们甚至建立了经常性的团体,以便为可能发生的反抗准备食品。有些地方,斗争爆发为起义。 工人有时也得到胜利,但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他们斗争的真正成果并不是直接取得的成功,而是工人的越来越扩大的联合。这种联合由于大工业所造成的日益发达的交通工具而得到发展,这种交通工具把各地的工人彼此联系起来。只要有了这种联系,就能把许多性质相同的地方性的斗争汇合成全国性的斗争,汇合成阶级斗争。而一切阶级斗争都是政治斗争。中世纪的市民靠乡间小道需要几百年才能达到的联合,现代的无产者利用铁路只要几年就可以达到了。 无产者组织成为阶级,从而组织成为政党这件事,不断地由于工人的自相竞争而受到破坏。但是,这种组织总是重新产生,并且一次比一次更强大,更坚固,更有力。它利用资产阶级内部的分裂,迫使他们用法律形式承认工人的个别利益。英国的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就是一个例子。 旧社会内部的所有冲突在许多方面都促进了无产阶级的发展。资产阶级处于不断的斗争中:最初反对贵族;后来反对同工业进步有利害冲突的那部分资产阶级;经常反对一切外国的资产阶级。在这一切斗争中,资产阶级都不得不向无产阶级呼吁,要求无产阶级援助,这样就把无产阶级卷进了政治运动。于是,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 其次,我们已经看到,工业的进步把统治阶级的整批成员抛到无产阶级队伍里去,或者至少也使他们的生活条件受到威胁。他们也给无产阶级带来了大量的教育因素。 最后,在阶级斗争接近决战的时期,统治阶级内部的、整个旧社会内部的瓦解过程,就达到非常强烈、非常尖锐的程度,甚至使得统治阶级中的一小部分人脱离统治阶级而归附于革命的阶级,即掌握着未来的阶级。所以,正像过去贵族中有一部分人转到资产阶级方面一样,现在资产阶级中也有一部分人,特别是已经提高到从理论上认识整个历史运动这一水平的一部分资产阶级思想家,转到无产阶级方面来了。 在当前同资产阶级对立的一切阶级中,只有无产阶级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其余的阶级都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而日趋没落和灭亡,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 中间等级,即小工业家、小商人、手工业者、农民,他们同资产阶级作斗争,都是为了维护他们这种中间等级的生存,以免于灭亡。所以,他们不是革命的,而是保守的。不仅如此,他们甚至是反动的,因为他们力图使历史的车轮倒转。如果说他们是革命的,那是鉴于他们行将转入无产阶级的队伍,这样,他们就不是维护他们目前的利益,而是维护他们将来的利益,他们就离开自己原来的立场,而站到无产阶级的立场上来。 流氓无产阶级是旧社会最下层中消极的腐化的部分,他们在一些地方也被无产阶级革命卷到运动里来,但是,由于他们的整个生活状况,他们更甘心于被人收买,去干反动的勾当。
  1. 无产阶级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在无产阶级的生活条件中,旧社会的生活条件已经被消灭了。无产者是没有财产的;他们和妻子儿女的关系同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再没有任何共同之处了;现代的工业劳动,现代的资本压迫,无论在英国或法国,无论在美国或德国,都是一样的,都使无产者失去了任何民族性。法律、道德、宗教在他们看来全都是资产阶级偏见,隐藏在这些偏见后面的全都是资产阶级利益。 过去一切阶级在争得统治之后,总是使整个社会服从于它们发财致富的条件,企图以此来巩固它们已经获得的生活地位。无产者只有废除自己的现存的占有方式,从而废除全部现存的占有方式,才能取得社会生产力。无产者没有什么自己的东西必须加以保护,他们必须摧毁至今保护和保障私有财产的一切。 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无产阶级,现今社会的最下层,如果不炸毁构成官方社会的整个上层,就不能抬起头来,挺起胸来。 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倒本国的资产阶级。 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 我们已经看到,至今的一切社会都是建立在压迫阶级和被压迫阶级的对立之上的。但是,为了有可能压迫一个阶级,就必须保证这个阶级至少有能够勉强维持它的奴隶般的生存的条件。农奴曾经在农奴制度下挣扎到公社成员的地位,小资产者曾经在封建专制制度的束缚下挣扎到资产者的地位。现代的工人却相反,他们并不是随着工业的进步而上升,而是越来越降到本阶级的生存条件以下。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作支配一切的规律强加于社会了。资产阶级不能统治下去了,因为它甚至不能保证自己的奴隶维持奴隶的生活,因为它不得不让自己的奴隶落到不能养活它反而要它来养活的地步。社会再不能在它统治下生存下去了,就是说,它的生存不再同社会相容了。 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殖;资本的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1. 共产党人
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 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是和其他一切无产阶级政党的最近目的一样的: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 共产主义的特征并不是要废除一般的所有制,而是要废除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但是,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 做一个资本家,这就是说,他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资本是集体的产物,它只有通过社会许多成员的共同活动,而且归根到底只有通过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活动,才能运动起来。 因此,资本不是一种个人力量,而是一种社会力量。 因此,把资本变为公共的、属于社会全体成员的财产,这并不是把个人财产变为社会财产。这里所改变的只是财产的社会性质。它将失掉它的阶级性质。 因此,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是过去支配现在,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是现在支配过去。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共产主义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权力,它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权力。 工人没有祖国。决不能剥夺他们所没有的东西。 随着资产阶级的发展,随着贸易自由的实现和世界市场的建立,随着工业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条件的趋于一致,各国人民之间的民族分隔和对立日益消失。 人对人的剥削一消灭,民族对民族的剥削就会随之消灭。 至今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 但是,不管阶级对立具有什么样的形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剥削却是过去各个世纪所共有的事实。因此,毫不奇怪,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 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 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

四、《资本论》、《哥达纲领批判》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论证

  1. 剩余价值的发现解释资本主义剥削的根源
马克思发现唯物史观后,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便转向了政治经济学研究。以往的政治经济学告诉我们,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泉源,是一切价值的尺度,所以两件物品在生产上花费了同样的劳动时间,就具有同样的价值,而且,因为一般说来,只有相等的价值才能互相交换,所以这两件物品就应当能够互相交换。但是现实是“解释积累的死的劳动(工人创造的社会财富——编者)的利润,变得越来越大,资本家的资本也变得越来越大,而活劳动的工资,却变得越来越少,只靠工资为生的工人大众越来越多,越来越穷。”。这能是所谓的平等交换吗?如何解释这样不平等的交换呢? 某个资本家以1 000 元购买棉花,后来以1 100元卖出,这样一来,他就“赚了”100元。这个超过原有资本的100元的余额,马克思称为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 工人在工厂出卖的是劳动力。劳动力的价值是什么呢?每一个商品的价值,都是由生产该商品所必需的劳动来计量的。劳动力以活的工人的形式存在着。工人为维持他自己的生存并维持他的家庭——这保证在他死后劳动力继续存在——,需要一定量的生活资料。因此,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需的劳动时间就代表了劳动力的价值。资本家按月支付劳动力的价值,并由此购买到工人一月劳动的使用权。 现在,资本家就使他的工人去工作了。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工人支出的一定的劳动量会与他一月工资所代表的劳动相等。我们假设一个工人工作10日后就把资本家所付的工资的全部价值偿还了。他就在这个时候停止他的工作吗?不,决不是的。资本家已经购买了工人一周的劳动,所以工人在剩下的20天中也必须继续工作。工人这种超过补偿工资所必要的时间以外的剩余劳动,便是剩余价值的、利润的泉源,是资本继续不断增大的泉源。资本家在他支付报酬的劳动以外,还榨取了他不支付报酬的劳动。工人工作10日用来偿还资本家支付的工资,这决不是一个随意的假定,因为如果有一天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取得的劳动总是与他所支付的工资相等,那时,他就会关闭自己的工厂。因为那时他的全部利润便落空了。而一般情况下,资本家极不愿意调高工人工资,因为这意味着他少占有了工人无酬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的起源,是十分明白而自然的了。劳动力的价值是被支付了的,但是这个价值比资本家从劳动力榨取出来的少得多。正是这二者之间的差额,即无酬劳动,构成资本家所得的部分。拿我们前面的例子来说,因为棉花商人由棉花所赚得的利润,在棉花价格不提高时,仍然要由无酬劳动构成。商人把棉花卖给一个纺织厂主,这个厂主,会在上述100元之外,从他的产品中为自己抽取出利润,因此,他是把他所攫取的无酬劳动拿来和商人共分。一切不劳动的社会成员,都是依靠这种无酬劳动维持生活的。资本家阶级负担的国家的和地方的各种税收,土地所有者的地租等等,都是由无酬劳动支付的。全部现存的社会状况都是建立在这种无酬劳动之上的。 2消灭资产阶级法权过渡到共产主义高级阶段 消灭资产阶级以后,并不意味着彻底消灭了资本主义。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阶段——编者)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在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之后,面包、粮食等生活资料的交换还是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付出劳动后所获的收益,扣除用于社会积累部分外(如医疗、养老等,但不包括被资本家物产占有的那一部分),剩余的收益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进行平等交换。但是,这个平等的权利总还是被限制在一个资产阶级的框框里。工人们的权利是同他们提供的劳动成比例的;平等就在于以同一尺度——劳动——来计量。但是,一个人在体力或智力上胜过另一个人,因此在同一时间内提供较多的劳动,或者能够劳动较长的时间;而劳动,要当作尺度来用,就必须按照它的时间或强度来确定,不然它就不成其为尺度了。这种平等的权利,对不同等的劳动来说是不平等的权利。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已不承认任何阶级差别,因为每个人都像其他人一样只是劳动者;但是它默认,劳动者的不同等的个人天赋,从而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所以就它的内容来讲,它像一切权利一样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其次,一个劳动者已经结婚,另一个则没有;一个劳动者的子女较多,另一个的子女较少,如此等等。因此,在提供的劳动相同、从而由社会消费基金中分得的份额相同的条件下,某一个人事实上所得到的比另一个人多些,也就比另一个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这些弊病,权利就不应当是平等的,而应当是不平等的。 但是这些弊病,在经过长久阵痛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出来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权利决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经济结构制约的社会的文化发展。 在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在迫使个人奴隶般地服从分工的情形已经消失,从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也随之消失之后;在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他们的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完全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社会才能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五、从两个阶级的决裂到无产阶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

  1. 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第一次大规模战斗——1848年6月起义
1848年的六月起义以前,无产阶级都是作为资产阶级的盟友攻击敌人的敌人。法国自由派资产阶级在与金融资产阶级进行斗争时,不得不求助于人民——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主要是工人和农民)。当斗争胜利后,资产阶级一感到他们脚下的根基已经相当稳固的时候,资产阶级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解除工人的武装。资产阶级阻挠工人进入国家工场,把计日工资改成了计件工资,并把一切不是在巴黎出生的工人赶出巴黎。工人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不是饿死,就是斗争。在1848年6月22 日,工人们以大规模的起义作了回答——这是分裂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之间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斗。这是为资产阶级制度的存亡而进行的斗争。蒙在共和国头上的面纱被撕破了。那些没有领袖、没有统一计划、没有经费和多半没有武器的工人,是如何以无比的勇敢和机智扼制了军队、别动队、巴黎国民自卫军以及从外省开来的国民自卫军,一直坚持了5天。资产阶级进行了闻所未闻的残酷报复,残杀了3 000多名俘虏。
  1. 第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
1871年,普鲁士与法国的战争中,法国失败。法国新政府首脑梯也尔认为,只要巴黎工人手里还有武器,有产阶级——大土地占有者和资本家——的统治就时刻处于危险之中。梯也尔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设法解除工人的武装。1871年3月18日,他派了军队去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这些大炮是在巴黎被围期间由公众捐款制造的。这个企图没有得逞;全巴黎像一个人一样奋起自卫,于是巴黎和盘踞在凡尔赛的法国政府之间的战争即告开始。1871年3月26日,巴黎公社被选出,3月28日正式宣告成立。到这时为止执行着政府职能的国民自卫军中央委员会,把自己的全权交给了公社。 3月30 日公社取消了征兵制和常备军,把一切能荷枪作战的公民都要参加的国民自卫军宣布为唯一的武装力量。公社免除了从1870年10月至次年4 月的全部房租——把已付的租金转作以后的预付租金,并且停止变卖市立典押借贷处里所有的典押物品。4月1日规定,公社公务人员(因而也包括公社委员本身)的薪金,不得超过6 000 法郎(4 800马克)。次日下令,宣布教会与国家分离,取消国家用于宗教事务的一切开支,并把一切教会财产转为国家财产;4月8日又据此下令把一切宗教象征、神像、教义、祷告,总之,把“有关个人良心的一切”,从学校中革除出去,此命令逐步付诸实施。4月5日,鉴于凡尔赛军队每天都枪杀被俘的公社战士,颁布了扣压人质的法令,可是这项法令始终没有贯彻执行。4月16日,公社下令,对被厂主停工的工厂进行登记,并制定计划:把这些工厂的原有工人联合成合作社以开工生产,同时还要把这些合作社组成一个大的联社。4月20日,公社废止了面包工人的夜工,还取消了从第二帝国时起由警察局指派的最精于剥削工人之道的家伙们独家经营的职业介绍所。4月30日,公社下令封闭当铺,因为当铺是供私人用来剥削工人的,同工人占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的权利和进行借贷的权利相抵触。 这样,从3月18日起,先前被抵抗外敌侵犯的斗争所遮蔽了的巴黎运动的阶级性质,便以尖锐而纯粹的形式显露出来了。因为公社委员几乎全都是工人或公认的工人代表,所以公社所通过的决议也都带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性质。 4月7日,凡尔赛军队在巴黎西线夺取了讷伊近旁的塞纳河渡口;但是,4 月11日,他们向南线进攻时却被埃德将军击退,伤亡惨重。巴黎遭到不停的炮击,而下令开炮的恰恰是曾经指斥普军炮击巴黎为亵渎圣地的人。5月21日,由于有人叛卖以及在那里驻防的国民自卫军疏忽大意,他们得以闯进城内。占据着北部和东部炮台的普鲁士军队,准许凡尔赛军队取道城市北部按照停战协定条款禁止他们进入的地带向前推进,从而使他们能够在这样一条广阔的战线上实行进攻。巴黎人想必认为这一地带有停战协定作为保障,因而防守得不力。正因为如此,巴黎西半部即真正的富人区只进行了微弱的抵抗;闯入的敌军越接近东半部即真正的工人区,所遇到的抵抗就越激烈越顽强。只是在经过八天的战斗之后,最后一批公社捍卫者才在贝尔维尔和梅尼尔蒙坦的高地上倒下去,这时对赤手空拳的男女老幼已进行了一个星期的越来越疯狂的屠杀达到了顶点。用后装枪杀人已嫌不够快了,于是便用机关枪去成百上千地屠杀战败者。最后一次大屠杀是在拉雪兹神父墓地上的一堵墙近旁发生的,这堵“公社战士墙”至今还伫立在那里,作为无声的雄辩见证.。 1871年5月28日,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在反革命的围剿中失败,结束了她短暂而光辉的七十二天生命。 巴黎公社是1871年法国无产阶级在巴黎建立的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公社打碎了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废除常备军代之以人民武装,废除官僚制度代之以民主选举产生的、对选民负责的、受群众监督的公职人员。公社没收逃亡资本家的企业交给工人管理,并颁布一系列保护劳动者利益的法令。 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工人阶级为了不致失去刚刚争得的统治,一方面应当铲除全部旧的、一直被利用来反对工人阶级的压迫机器,另一方面还应当保证本身能够防范自己的代表和官吏,即宣布他们毫无例外地可以随时撤换。为了防止国家和国家机关由社会公仆变为社会主人——这种现象在至今所有的国家中都是不可避免的——公社采取了两个可靠的办法。第一,它把行政、司法和国民教育方面的一切职位交给由普选选出的人担任,而且规定选举者可以随时撤换被选举者。第二,它对所有公务员,不论职位高低,都只付给跟其他工人同样的工资。这样,能可靠地防止人们去追求升官发财了。 公社委员中多数是布朗基派,少数是蒲鲁东派社会主义的信徒,真正懂得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仅有1人。因此可以理解,为什么公社在经济方面忽略了很多据我们现在看来是当时必须做的事情。他们自然是公社把法兰西银行视为神圣,而在其大门以外毕恭毕敬地伫立不前。这也是一个严重的政治错误。银行掌握在公社手中,这会比扣留一万个人质更有价值。

六、第一国际时期被马克思、恩格斯批驳的形形色色思想

第一国际,是无产阶级的第一个国际性革命联合组织。1864年9月28日在伦敦成立。马克思是它的创始人和领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领导下,第一国际加强了各国工人阶级的团结,支持了各国工人阶级和被压迫民族的革命斗争,战胜了工人运动中的各种机会主义派别(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等),传播了马克思主义,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人运动的活动家,第一国际在1872年海牙代表大会以后实际上停止了活动,1876年7月15日正式宣布解散。下面集中阐述机会主义派遣的观点:
  1. 布朗基主义。以法国布朗基为代表。主张依靠少数革命家的密谋活动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少数人的专政,一步就跳到共产主义。布朗基主义者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忽视同群众的联系,而主张用密谋手段推翻资产阶级政府,建立革命政权,实行少数人的专政。列宁指出,布朗基主义者期待不通过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而通过少数知识分子的密谋使人类摆脱雇佣奴隶制。
  2. 巴枯宁主义。19世纪中叶的无政府主义思潮,以巴枯宁为主要代表。宣扬绝对的个人自由,否认任何权威,反对一切国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主张建立绝对自由的无政府状态的社会。当巴枯宁质问“如果无产阶级将成为统治阶层,它将统治谁呢?就是说,将来还有另一个无产阶级要服从这个新的统治,新的国家”时,马克思回答说:“这就是说,只要其他阶级特别是资本家阶级还存在,只要无产阶级还在同它们进行斗争(因为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后无产阶级的敌人还没有消失,旧的社会组织还没有消失),无产阶级必须采用暴力措施,也就是政府的措施;如果无产阶级本身还是一个阶级,如果作为阶级斗争和阶级存在的基础的经济条件还没有消失,那末就必须用暴力来消灭或改造这种经济条件,并且必须用暴力来加速这一改造的过程。”
  3. 工联主义。1824年英国工人获得了自由结社的权利,工联就在英国普遍建立起来。工联是按行业组织的。加入工联的必须是满师的技术工人,要缴纳很高的会费。工联设有全国性的领导机关。工联的任务是维护本行业的熟练工人的经济利益。许多工联组织曾经加入国际。工联的机会主义领袖把无产阶级的斗争局限于经济斗争,鼓吹阶级调和。马克思和恩格斯从国际成立时起,就同工联领导人的机会主义,即工联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255、263。)
  4. 蒲鲁东派(主义)。蒲鲁东派是法国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蒲鲁东的信徒。蒲鲁东从小资产阶级立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使小私有制万古长存;他们主张建立“交换银行”和发放无息贷款,以维护小生产者的私有制;他们宣传用改良的办法消除资本主义“坏的”方面,保留资本主义“好的”方面;他们反对无产阶级进行暴力革命和政治斗争,主张取消任何政府和国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国际工人协会中对蒲鲁东派的机会主义路线进行了坚决的斗争。经过第一国际布鲁塞尔和巴塞尔两次代表大会上的激烈斗争,蒲鲁东派被彻底挫败了。
  5. 德国的拉萨尔派(主义)。拉萨尔派是19世纪60至70年代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派别,该派的组织是1863年5月由拉萨尔创立的“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派反对暴力革命,认为只要进行议会斗争,争取普选权,就可以把普鲁士君主国家变为“自由的人民国家”;主张在地主资本家的国家帮助下建立生产合作社,把资本主义和平地改造为社会主义;支持普鲁士政府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统一德国的政策。拉萨尔本人在我们面前总是自认为是马克思的学生,他作为马克思的学生是站在《宣言》的立场上的。但是他在1862-1864年期间进行的公开鼓动中,却始终没有超出靠国家贷款建立生产合作社的要求。

七、第二国际的破产

恩格斯(1820-1895)做了大量工作,促使德、法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代表于巴黎人民攻克巴士底狱100周年纪念日,即1889年7月14日,在巴黎召开“国际社会主义者代表大会”。巴黎大会主要讨论国际劳工立法和工人阶级的政治、经济斗争任务,通过了关于每年庆祝五一劳动节等决议。这次大会标志着第二国际的建立。 1907年,斯图加特国际社会党代表大会通过了 “如果战争……爆发了的话,他们(指各国工人阶级及其在议会中的代表)的责任是……竭尽全力利用战争引起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唤醒各阶层人民的政治觉悟和加速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的决议案。1912年,巴塞尔国际代表大会通过了著名的巴塞尔宣言。宣言谴责了各国资产阶级政府的备战活动,揭露了正在酝酿的帝国主义战争的侵略目的,号召全世界工人积极展开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斗争,并建议社会党人在帝国主义战争爆发时,利用战争造成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正在思考如何须把已经开始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性的战争变成无产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坚决斗争。而此时,大多数正式社会民主党令人触目惊心地背叛了自己的信念,背叛了自己在斯图加特国际代表大会和巴塞尔国际代表大会上的演说、决议等等中所作的最庄严的声明。大多数社会民主党,首先是它们中间为首的、第二国际中最大和最有影响的德国党,已经倒向自己的政府、自己的资产阶级方面而反对无产阶级了。 普列汉诺夫大肆发挥资产阶级的陈词滥调,“人家进攻了我们,我们进行自卫;无产阶级的利益要求对欧洲和平的破坏者进行反击。”看不见战争实质是,每次战争都看作是有关列强(及其内部各阶级)在当时的政治的继续。一小撮资产阶级和投机分子从扩张军备和战争中大发其财,工人和民众却成为战争的“炮灰”。考茨基在颂扬各国社会党人倒向“自己的”资本家的行动时说道: 大家都有权利和义务保卫自己的祖国;真正的国际主义就在于承认各国社会党人(包括同我国交战的国家的社会党人)都有这种权利。列宁讥讽考茨基所谓的国际主义就是要确认:为了“保卫祖国”,法国工人应当向德国工人开枪,德国工人应当向法国工人开枪! 工人政党的机会主义使第二国际遭到破产,世界无产阶级面临着完全新的任务,必须开辟新的道路,逐步地奠定第三国际的基础,必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为社会主义而斗争。 八、苏联无产阶级革命与失败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 1.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有较好的基础 俄国在18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生产已开始萌芽。早在1793年,什利雪里堡的印花布工场安装了一台纺纱机,1798年建立第一个使用蒸汽动力的、彼得堡的亚历山大洛夫纺纱厂,是俄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工厂企业。19世纪上半叶,由于农奴制开始瓦解,商品经济有了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1815年有第一艘汽轮通航。1890年达到1824艘,共10300匹马力;到1895年,增长到25359艘,共有13万匹马力。汽轮增长得如此之快,是与商业的发展分不开的。1857年,铁路已有1000俄里;1891年27093俄里,1901年56130俄里,1910年61000俄里。1910年铁路长度比1857年增长了60倍。俄国铁路的长度,在一战前夕,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铁路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它表现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扩大与发展,国内商品市场的扩张。 1902年俄国工人总数233.26万人,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有458个,工人总数115.5万人,占全部工厂工人的47.8%;而德国(1907年)1000人以上的大型企业的工人占全部工人只有15%,美国(1909年)也只占17%。1913年俄国工厂工人292.64万人,彼得堡有21.6万人,占全额工人的7.3%。生产的集中,就是无产阶级的集结,无产阶级所发出的力量就会强大得多。工人阶级集中在彼得堡地区、莫斯科地区、中部地区、克里沃罗格——顿涅茨地区、巴库地区、乌拉尔和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工厂工人有一半以上集中在彼得堡和莫斯科周围地区,因而彼得堡和莫斯科成为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策源地。 2.农村的阶级分化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1861年沙皇宣布废除农奴制,实行土地改革,农民可以赎买地主土地。在土地改革时,使地主掠夺了农民大量的份地。在21个黑土地带省份,1861年前使用的土地为1469万俄亩,被地主割去了382.5万俄亩,即割去26.2%。改革后,扩大了土地自由买卖,农民私有土地迅速增加。60年代农民私有土地只有560万俄亩,到90年代末增加到约2100万俄亩。同时,土地仍然是集中在为数不多的大地主手里。据1877年的调查,全部土地的3/4集中在约15000个地主手里。其中,占地1万俄亩以上的地主有924个,占全部土地的29.7%;占全部农户80%的农户只占全部土地的1/20弱。10亩以下的409864农户,平均每户只有3.9俄亩土地。沙皇和他的家族是俄国最大地主,皇族全部土地约500万——790万俄亩,比50万农户的土地还要多。 使用机器和新技术,资本主义在农业中进行了巨大的革新运动。使用机器生产只有大农场才能够,那就要生产集中、土地集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雇佣农业工人。在90年代,欧俄农业工人大约有339.5万人。失去土地的农民,在农村找不到工做的农民,就大量拥入城市、工矿地区,为资本主义农业、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1891年,11个黑土地带省份农业工人迁移出达200万人以上。俄国农民的破产在斯托雷平改革时期发挥到极致,沙皇希望富农成为它能依靠阶级基础,鼓励富农大量买进土地,使得很多小农破产,也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力。1908年到1914年,俄国工厂工人的每年增长22%。 3.1905年十二月起义和教训 1900—1903年的经济危机已经加重了劳动群众的苦难,而战争又使苦难更加深重。战争的失败加深了群众对沙皇制度的憎恨。人民已到了忍无可忍的地步。加邦神父让全体工人合起来,举着教堂旗幡和沙皇画像,和平列队前往冬宫向沙皇呈递陈述本身疾苦的请愿书。他说,沙皇一定会出来接见人民,倾听和满足人民的要求。布尔什维克在这些会上发言时向工人指明,自由不是用向沙皇请愿的方法获得的,而是靠拿起武器去争取。布尔什维克警告工人会遭到枪击。但他们阻止不住往冬宫请愿的游行。很大一部分工人还相信沙皇会帮助他们。1905年1月9日清晨,工人们前往当时沙皇所在的冬宫。工人们带着全家——妻子、孩子和老人——去见沙皇,他们手无寸铁,只是抬着沙皇的画像,举着教堂的旗帜,唱着祷告歌。上街的队伍总共有十四万多人。尼古拉二世并没有和他们讲友爱。他下令枪杀手无寸铁的工人。这一天有一千多工人被沙皇军队打死,有两千多工人被打伤。彼得堡的街头染遍了工人的鲜血。 1905年秋,农民反对地主的斗争规模很大。农民运动席卷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县份。在1905年10-12月期间,许多大城市和几乎所有的工人中心都成立了工人代表苏维埃。1905年12月7日和8日这两天,莫斯科群众举行了和平罢工、和平示威。从8日晚上起,政府开始围剿和屠杀群众。街上无组织的人群完全是自发地但又犹犹豫豫地在构筑第一批街垒。10日,开始向街垒和街上的人群进行炮击。全城的民众都涌上街头;全城的主要中心地区都布满了街垒。由罢工和示威进而构筑个别街垒。由构筑个别街垒进而构筑大批街垒并同军队进行巷战。无产阶级的群众性的斗争走到了各种组织的前面,由罢工发展成了起义。沙皇政府出动了火炮。它调来了超过起义者数倍的兵力。几千武装工人进行了九天英勇的斗争。沙皇政府只是从彼得堡、特维尔和西部边区调来了几个团,才把起义镇压了下去。起义不仅在莫斯科发生过。但所有这些起义,也如莫斯科起义一样,都被沙皇政府用惨无人道的残暴手段镇压下去了。 在莫斯科十二月起义中,无产阶级比他们的领导者更快地感觉到了要求由罢工转为起义的客观斗争条件的变化。这时也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实践走到了理论的前面。和平的罢工和示威很快就不再能满足工人的要求了,工人们问道:下一步怎么办?他们要求采取更积极的行动。构筑街垒的指示下达到各区很迟,当时中心地区已经在构筑街垒了。工人成群结队地在干这件事,但是他们对此还不满足,他们又问道:下一步又怎么办?工人群众曾经想方设法要得到关于采取积极的群众性行动的指示,可是没有得到。 普列汉诺夫胆怯了,责备说本来就用不着举行那次不合时宜的罢工,“本来就用不着拿起武器”。列宁却说,“正好相反,本来应该更坚决、更果敢和更富于进攻精神地拿起武器,本来应该向群众说明不能单靠和平罢工,必须进行英勇无畏和毫不留情的武装斗争。”在十二月起义五周年之际,列宁总结此次革命的三个教训: 第一个而且是主要的教训是:只有群众的革命斗争,才能使工人生活和国家管理真正有所改善。无论有教养的人们怎样“同情”工人,无论单枪匹马的恐怖分子怎样英勇斗争,都不能摧毁沙皇专制制度和资本家的无限权力。只有工人自己起来斗争,只有千百万群众共同斗争才能做到这一点,而只要这个斗争一减弱,工人所争得的成果立刻就要被夺走。俄国革命证实了工人国际歌中的一段歌词: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也不靠神仙皇帝; 要创造人类的幸福, 全靠我们自己。” 第二个教训是:仅仅摧毁或限制沙皇政权是不够的,必须把它消灭。 第三个而且是最主要的革命教训。这个教训就是:我们已经看到俄国人民中的各阶级是怎样行动的。工厂工人即工业无产阶级,同专制制度进行了最坚决最顽强的斗争。无产阶级1月9日开始了革命,举行了群众性罢工。无产阶级发动了1905年12月武装起义,奋起保护了惨遭枪杀、鞭笞拷打的农民,从而将这场斗争进行到底。在里夫兰省(里加市)5万工人罢工达25万人次,就是说,每个工人1905年平均罢工5次以上。 农民在革命中也起来同地主,同政府作斗争,但是他们的斗争力量太弱了。据统计,工厂工人参加过革命斗争即罢工的占多数(达到3/5),而农民参加过革命斗争的无疑只占少数,大概不超过1/5或1/4。农民斗争不够顽强,比较分散,不够自觉,往往仍然指望慈父沙皇发善心。但是,农村中农业工人一年比一年多,他们除了与城市工人结成联盟共同斗争外找不到别的自救办法。农村中遭到破产、一贫如洗、忍饥挨饿的农民一年比一年多,一旦城市无产阶级发动起来,这些农民中就会有千百万人更坚决地、更齐心协力地起来同沙皇和地主作斗争。 自由派资产阶级,即自由派地主、工厂主、律师和教授等等,也参加过革命。他们许诺“用和平手段”去争取自由,而责备工农的革命斗争。农民和许多农民代表相信了这种许诺,驯服地跟着自由派走,而对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采取回避态度。自由派一只手帮助(即使如此,也是很少有的)争取自由的斗争,而将另一只手始终伸给沙皇,向沙皇保证要保持并巩固他的政权,使农民同地主和解,“安抚”“好闹事的”工人。当革命进入同沙皇决战,进入1905年十二月起义的时候,自由派就全体一致地卑鄙地背叛了人民的自由,离开了斗争。 从十二月起义失败时起,便开始了革命逐渐退却的转变。革命由高涨转为逐渐低落。俄国也进入斯托雷平反动时期。 4.二月革命后的角力与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 俄军在前线接连失利的同时,经济破坏也有增无减。1917年1、2月间。粮食、原料和燃料生产方而的破坏,已达到最厉害最尖锐的地步。供给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的食品,差不多完全停止了运输。企业相继倒闭。企业的倒闭又使失业人数增加。工人的生活特别困苦不堪。愈来愈多的人民群众确信:要摆脱这种不堪忍受的状况,只有一条出路——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1917年1月9日起,彼得堡、莫斯科、巴库和下新城都举行了游行示威。沙皇越来越能感觉到类似1905年的气息。1917年2月25日,革命运动席卷了整个工人的彼得堡。各区的政治罢工转变成全彼得堡的政治总罢工。到处都在举行游行示威,并同警察发生冲突。工人群众举着的红旗上写着这样的口号:“打倒沙皇!”“打倒战争!”“面包!”。沙皇下令:“着令于明日将京都骚乱悉行制止。”但当时已经制止不住了!2月26日清晨,政治罢工和游行示威开始转变为起义的尝试。工人解除警察和宪兵的武装,把自己武装起来。彼得堡驻军拒绝向工人开枪,开始转到起义的人民方面来。2月27日早晨起义的士兵还只有一万人,而到晚上就已超过了六万人。军队迅速转到工人方面来,已决定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命运。当革命在彼得堡胜利的消息传到其他城市和前线时,各处的工人和士兵都起来推翻沙皇官吏。统治俄国达304年的罗曼诺夫王朝被二月革命冲垮了。 二月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一方面是以临时政府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统治,另一方面是以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的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民主专政,后者自愿把政权让给资产阶级,自愿做资产阶级的附属品。临时政府真正重要的岗位,即军队和官吏,都掌握在昨天还充当绞刑手斯托雷平的帮凶的俄国大资产阶级和地主手里。工人代表苏维埃是工人的组织,是工人政府的萌芽,是全体贫苦居民群众即十分之九的居民的利益的代表者,它正在努力争取和平、面包和自由。但是,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把持下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的代表大会决议支持临时政府,赞成前线的进攻,反对政权转归苏维埃。 1917年4月3日,列宁经过长期流亡以后,回到了俄国。列宁认为,前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程度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在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手中。觉悟的工人要取得政权,必须把大多数群众争取过来。摆在布尔什维克面前的任务就是在群众中耐心地进行解释工作:揭穿临时政府的帝国主义性质,揭穿社会革命党人和孟什维克的叛卖行为,说明不用苏维埃政府代替临时政府就得不到和平。 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所组织的前线进攻以惨败告终,激怒了彼得格勒的工人和陆海军士兵。1917年7月3日,由第一机枪团带头,自发的游行示威从维堡区开始,并有发展成为反对临时政府的武装行动的趋势。7月4日这天参加游行示威的共50多万人。列宁在克舍辛斯卡娅公馆的阳台上向游行的水兵发表了演说,要求群众沉着、坚定和警惕。示威群众派代表要求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夺取政权,遭到社会革命党、孟什维克首领的拒绝。军事当局派军队镇压和平的游行示威,示威群众在市内好几个地方同武装的反革命分子发生冲突,死56人,伤650人。7月6日,临时政府下令逮捕列宁。工人被解除武装。革命的彼得格勒卫戍部队被调出首都,派往前线。七月事变后,政权完全转入反革命的临时政府手中,苏维埃成了它的附属品,革命和平发展时期告终,武装起义的任务提上了日程。 10月7日,列宁从芬兰秘密回到彼得格勒。1917年10月10日,布尔什维克党中央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会议,会议决定在最近期间开始武装起义。10月24日,革命士兵和赤卫队的队伍立即向彼得堡的斯莫尔尼集结。10月24日夜晚,列宁到了斯莫尔尼,直接领导起义。革命部队和赤卫队通宵不停地向斯莫尔尼开来。布尔什维克把它们派往首都中心去包围临时政府的老巢冬宫。10月25日,赤卫队和革命部队占领了火车站、邮局、电报局、政府各部和国家银行。10月25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向冬宫轰击的炮声,宣告了新纪元即伟大社会主义革命纪元的开始。10月25日深夜,革命的工人、士兵和水兵发起冲锋,攻下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成员。 1917年10月25日晚十点四十五分,全俄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在斯莫尔尼开幕,当时彼得格勒的胜利起义已达沸点,首都的政权实际上已经在彼得格勒苏维埃手中了。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宣言说:“根据绝大多数工人、士兵和农民的意志,依靠彼得格勒工人和卫戍部队所举行的胜利起义,代表大会已经把政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大会向各交战国建议,立即缔结至少三个月的停战协定,以便进行和平谈判。大会在向一切交战国的政府和人民呼吁的同时,还向“人类三个最先进的民族,这次战争中三个最大的参战国,即英法德三国的觉悟工人”呼吁。大会号召这些国家的工人帮助“把和平事业以及使被剥削劳动群众摆脱一切奴役和一切剥削的事业有成效地进行到底”。同夜,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土地法令,上面规定“立刻废除地主土地私有制,不付任何赎金”土地私有权永远废除,而代之以全民的、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地主、皇族和寺院的土地,一律无偿地交给全体劳动者使用。 在1917年10月至1918年1、2月这一时期,苏维埃革命扩展到了全国各地。苏维埃政权在广阔的国土上推进得如此迅速。 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了! 5.德国 “十一月革命”的失败 在德国社会主义党走向沙文主义,社会民主党左翼从中分裂出来组成斯巴达克派。1917年12月斯巴达克派散发传单《决定性的时刻!》,提出“支持俄国工人是德国无产阶级的首要任务”。1917年12月到1918年2月,在整个东线,德国士兵和苏俄士兵结为兄弟。1918年1月28日至2月4日,柏林500多万工人(主要是军火工业)罢工。罢工工人成立大柏林工人委员会。罢工工人未认清社会民主党右翼的叛变的本质。为领导罢工,工人们选出由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中央委员组成行动委员会。社会民主党执行委员会成员艾伯特承认“我参加罢工领导是有一定打算的,这就是使罢工尽快地将结束……”。1月31日,柏林等城市被宣布处于特别戒严状态,军队向大城市近郊集中。2月1日,7个柏林军火厂被军管。工人接到2月4日复工的命令。接着大批工人被捕和被征召为战争服务。斯巴达克派号召“‘用俄国方式’同反对派讲话”。但行动委员会决定停止罢工。2月4日,多数罢工复工。1918年一月革命期间,在德国总共有100多万工人参加了罢工。列宁认为此次罢工是德国无产阶级情绪的一个转折点。 1918年11月3日,武装的水手、工人、士兵在基尔举行示威,因向示威者开火,示威极化为起义。11月4日基尔的民事和军事权力掌握在工人和士兵委员会手上。基尔起义成为德国十一月革命爆发的信号,革命在全国迅速蔓延。到11月8日止,几乎所有的德国大城市中都发生了武装起义,建立了工兵代表苏维埃。11月9日柏林举行总罢工和武装示威,当天中午柏林已控制在革命工人手中。德国皇帝宣布退位。斯巴达克派卡·李卜克内西从皇宫的阳台上宣布自由的社会共和国,而社会民主党右翼领袖菲·谢德曼从国会大厦上宣告自由的德意志共和国。实际上,社会民主党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中派成立了人民代表委员会,一起策划压制革命和镇压斯巴达克派。人民代表委员会颁布的施政纲领规定八小时最长工作日、满21岁的一切公民平等的选举权利等内容。这个号称社会主义的施政纲领完全是一个资产阶级民主主主义改革纲领。为了组织革命蔓延到农村,人民代表委员会成立由大地产占有者大大农以上以及小农和农业工人代表组成的农民委员会(显然,大地主会占主导地位)。 斯巴达克派号召继续革命,指出工人和士兵委员会没有成为权力机关,有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地位没有受到触动,工人阶级不应但停留在推翻君主制上,工人必须牢牢地把已夺取的东西抓在自己手里并夺取更多权力。为了保卫革命,应当建立无产阶级赤卫队。 1919年1月6日,柏林无产阶级举行总罢工,五十万名工人和士兵举行示威。武装的工人和士兵队伍占领国家印刷所、粮管局、铁路局、电报总局等重要机关。但是,除李卜克内西外,其他多数革命领导人(主要是独立社会民主党右翼)赞成同政府谈判。1月8日政府军攻击柏林工人。1月9日至12日,起义领导机关和机关报被攻陷。1月12日,柏林被反革命军队占领,在无产者街区一片白色恐怖。1月19日,在反革命军队的保护下举行德国国民议会选举,德国社会民主党得票37.9%。这次选举,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政党获得多数。十一月革命即告结束。 十一月革命是无产阶级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工人阶级推翻了君主制、争得了共和国。但革命果实却被资产阶级所占有,斯巴达克派李卜克内西、卢森堡惨遭杀害。德国十一月革命有着和俄国二月革命类似的性质,为什么没有演变成俄国的“十月革命”呢。除了德国的资产阶级势力过于强大外,有几条重要教训导致德国无产阶级的失败。 第一、社会民主党、独立社会民主党、工会的右翼领导人反革命政策大幅度削弱了工人力量,很多工人对社会民主党等存在“迷信”,最终导致了德国无产阶级的分裂。这一点,与俄国有很大不同。俄国真正代表工人利益的布尔什维克是多数派,而反革命的孟什维克是少数。 第二、斯巴达克派尽管尽量地去说服群众,去引导工人为无产阶级专政而斗争。但是,工人留给斯巴达克派的时间的太短,斯巴达克派一直处于少数派的位置,1918年12月斯巴达克派领到了15万柏林工人的游行示威,在1919年1月不得不和其他人联合才能领导50万人的游行示威。 第三、俄国的胜利是因为列宁建立的布尔什维克一直在做工作。从1900年《火星报》开始出版,列宁就试图把俄国的无产者小组联合起来;列宁从来没有停止对民粹派、孟什维克进行的理论斗争;当二月革命发生列宁还未回到俄国时,就发出号召“一切权力归苏维埃”。俄国布尔什维克是紧密联系工人、而又行动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德国社会民主党自从支持德国皇帝对外战争的那一刻起,就已经背叛了无产阶级事业。而斯巴达克联盟并没有争取到足够多的工人支持。 (二)社会主义建设
  1. 从战时共产主义转向新经济政策
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受到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进攻,苏维埃政府宣布“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号召人民进行抗战。列宁提出“一切为了前线”的口号,几十万工人和农民志愿加入红军、奔赴前线,红军在短时期内就成了一支百万大军。为了同敌人进行长期的严重的斗争,苏维埃政府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大工业实行监督外,对中小工业也实行监督,以便积蓄日用品供应军队和农村;实行了粮食贸易垄断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规定了余粮收集制,以便掌握农民的余粮数字、搞好粮食储备、向军队和工人供应粮食;它实行了遍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 经过四年帝国主义战争和三年反革命武装干涉战争,国家被弄得贫穷不堪。1920年的农业总产值,只等于战前的一半左右;大工业产值,比战前几乎减少了七分之六。大多数工厂停工,矿场和矿井被破坏、被淹没。在战争结束后,人们突然感到这种情况不堪忍受。工人、农民不满的情绪逐渐增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从农民手里拿来了全部余粮,甚至有时不仅是余粮,而是农民的一部分必需的粮食,我们拿来这些粮食,为的是供给军队和养活工人。它是一种临时的办法。在小农国家内实现本阶级专政的无产阶级,其正确政策是要用农民所必需的工业品去换取粮食。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适应无产阶级的任务,只有这样的粮食政策才能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才能使社会主义取得完全的胜利。 粮食税是从征收农民的全部余粮转到工农业之间实行正常的社会主义产品交换的一种过渡办法。适量的粮食税能使农民的境况立刻得到很大改善,同时能使农民从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中得到好处。 粮食税自然意味着农民在完税以后有支配余粮的自由。既然国家还不可能拿出社会主义工厂的产品来交换农民的全部余粮,余粮的买卖自由也就必然意味着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由。但只要运输业和大工业仍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在上述范围内这样做对于社会主义一点也不可怕。恰恰相反,在一个经济遭到极度破坏的、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受无产阶级国家监督和调节的资本主义(即这个意义上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是有益的和必要的(当然只是在某种限度内),因为这样能立刻振兴农业。租让制更是如此,因为工人国家并不取消国有化,只是把一些矿山、林区、油田等租给外国资本家,以便从他们那里额外获得一些设备和机器来加速恢复苏维埃大工业。 列宁认为经济政策的实际目的就是实行租让;在我国条件下,租让无疑就是纯粹的国家资本主义类型。但是,国家政权既已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剥削者的政权既已推翻,全部生产资料(除工人国家暂时有条件地自愿租让给剥削者的一部分生产资料外)既已掌握在工人阶级手里,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所共有的东西(全民的计算和监督),就能推动俄国当时的经济情况前进。 实行新经济政策之后,在给农民以贸易自由之后,农民不仅战胜了饥荒,而且交纳了大量的粮食税,之前农民暴动可以说是俄国的普遍现象,而今天差不多完全没有了。农民对他们目前的境况是满意的。工人不满的情况已经完全没有了。
  1. 社会主义建设成就
为了解决粮食危机,农业必须过渡到能使用拖拉机和农业机器、能使粮食生产的商品产量提高几倍的大生产。俄国当时面临着两种可能:或者是过渡到资本主义的大生产,这就意味着农民群众破产,工人阶级和农民的联盟灭亡,富农的力量加强,社会主义在农村失败;或者是另一条道路,即把小农户联合成社会主义的大农庄,联合成为能使用拖拉机和其他现代化机器来迅速提高粮食生产及其商品产量的集体农庄。苏维埃国家只能走发展农业的第二条道路即集体农庄道路。 通过集体农庄于工业的交换的,解决了工业化最困难的任务之一——即为建设重工业积累资金的任务。能够重新装备整个国民经济的重工业的基础奠定了。1928年起,采取了社会生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规模地开展了新工厂、国营农场和集体农庄的建设。 俄国在20世纪30年代成为是欧洲的第二大强国,到了20世纪中叶,他同美国一道并肩成为世界超级大国。苏联虽然长期处于高积累、低消费的发展模式,但是在二战后人民生活水平还是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三)苏联解体与东欧巨变
  1. 布尔什维克内党政经营推动苏联解体
列宁曾经指出:“消灭阶级要经过长期的、艰难的、顽强的阶级斗争。在推翻资产阶级政权以后,在破坏资产阶级国家以后,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以后,阶级斗争并不是消失了,而只是改变它的形式,在许多方面变得更加残酷。” 苏联的解体根源在精英阶层的形成,是布尔什维克内走资产阶级道路的当权派所推行的修正主义导致的。 在斯大林时代,党对干部的要求总体上是严格的,苏联也面临严酷的战争环境,以及政治斗争的波高浪险,党员干部成批走向前线,领导干部更迭频繁,还不可能形成特权阶层。二战结束之后,恢复经济建设的苏联本应调整原先的政治经济体制,扩大劳动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力。但长期实行的旧有体制(在企业里的主要表现是一长制)必然地产生着一批又一批的体制适应者和维护者。 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苏联的经济领域出现官僚资本主义,苏共领导层开始形成特权阶层,与此相适应的是政治上的修正主义路线。苏联内部残留的大量资本主义因素(不是残留下来的资产阶级分子,而是在这些思想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新兴的资产阶级)终于决定向着无产阶级的政权发动攻势了,修正主义思想的出现说明此时的苏联社会开始发生质的变化,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大步前进了。 1991年6月,一个美国的苏联问题专家对苏联精英分子的意识形态进行了研究,大量的经验事实证明,当时的大多数精英分子转而支持资本主义。图7-1就是研究的结果表明,在苏联上层社会中几乎没有人支持社会主义制度。 尽管多数普通群众仍然支持社会主义——1991年春天的时候,全苏联境内进行了一次全民公决,大约有75%的老百姓都支持留在苏联体制之内;同年5月,一家美国民意测验机构在包括俄罗斯联邦在内的几个国家中做了广泛的民意调查,其中占54%的多数人选择某种类型的社会主义——但他们已经没有权利和机会参与决定国家政治经济走向了。 许多新兴资本家都来自苏联工业企业的高级领导层,同样来自苏联的银行系统和金融部门。经济政治精英们想方设法使受自己管辖的一部分私有化。图7-2是奥尔加·克雷施塔诺夫斯卡娅对100家最大私有企业创办情况的调查结果。图7-2中的四个方面--(苏联的)共青团员、企业家、银行家和精英分子家族--代表了党-国精英的一部分,他们总共占了100家大企业的62%。 从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推行完全的市场经济,推行全民党乃至到最后完全宣布废除社会主义,都是沿着修正主义走下来的步伐而已。
  1. 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引起的反思
1922年俄罗斯、乌克兰等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结成苏维埃社会主义联邦(苏联)。看到苏联解体、东欧国家纷纷导向资本主义让人无比心痛。更有很多风言风语说“社会主义从此完蛋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很多工厂遭到废弃,经过20年还有还是没有恢复到解体前的工业水平,当年俄罗斯的辉煌再也没有了。 苏联的破产是非常让人心痛的(即便马克思、列宁能知道这一切也是痛心疾首的)。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导致这样的结局? 社会主义的任务是消灭资产阶级法权(按劳分配、八级工资制等就是资产阶级法权),要在生产资料的工人制的基础上实现无产阶级当家作主。俄国在企业里面推行的一长制,导致工人参与企业管理的权力被企业管理层所剥夺(管理层剥夺工人权力的手段往往是物质经济刺激)。苏联领导人拿到的工资和“红包”远远违背了巴黎公社规定的管理者收入不能高于熟练工人的规定。苏联领导人走向了修正主义(资本主义),苏联工人又没有掌握国家经济管理权力,两个加起来最终导致苏联资本主义的复辟。 这不禁让人想起毛主席推动文化大革命的初衷。文革的初衷就是要探索工人当家作主。早在1960年,毛主席认识到苏联一长制的弊端,决定推广“鞍钢宪法”(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工人群众、领导干部和技术员三结合)。但是,毛主席的指示被党内的官僚阶层所抵制。而到了文革时期,“鞍钢宪法”才被广泛的推广。但是,毛主席在文革中是失败的,在遇到军队的保守势力时不得不妥协,最终轰轰烈烈地群众参与的文革在军队支左、支农、支工而结束(群众参与的文革在1968年结束,之后是中央权力的斗争)。毛主席在80多岁的时候对华国锋、王洪文、张春桥等人说“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把他赶到那么几个海岛上去了,抗战八年,把日本人请回老家去了。对这些事持异议的人不多,只有那么几个人,在我耳边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及早收回那几个海岛罢了。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就是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事拥护的人不多,反对的人不少。这两件事没有完,这笔遗产得交给下一代,怎么交?和平交不成就动荡中交,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了,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在文革中,工人和群众得到了锻炼,但真正理解文革真谛的人少。文革的失败,加之以改革开放之处对工人、农民的物质刺激(对待工人是增加奖金和实行一长制,对待农民是解散人民公社,短期提高粮食收购价,满足农民的单干风),工人自己的组织涣散和参与管理意识极低,导致国企工人在面对国企改制毫无抵抗能力。 图片2 图片3              

九、当代无产阶级运动

当前自称社会主义国家的除中国外,仅剩朝鲜、古巴。朝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朝鲜人民的生活还可以。进入80年代后,没有了苏联和中国的援助,朝鲜的物质极为贫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下降。如今,朝鲜,完全称不上社会主义,而是一个杂糅军人专政、封建世袭、权力垄断、贫富分化的怪胎。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也正在进行类似市场经济的改革。古巴基本社会制度上是社会主义的,实行全民免费医疗,古巴人民生活还是比较幸福的。而古巴当前的危机在于效仿中国搞改革开放。当前的自称社会主义国家不靠谱,而未来社会主义的希望在于新的工人运动,在于吸收借鉴无产阶级运动一切教训的新的无产阶级革命。 (一)在欧美 在当代欧美发达国家的工会入会率一般为10%,德国最高,接近20%。欧洲国家允许工人罢工。但罢工必须得经过官方工会同意,而且要提前预告。实际上给工人开展罢工和扩大罢工影响带来了很大阻碍。欧美国家虽然通过不平等的世界贸易关系(例如ipone、ipad的绝大部分利润掌握在美国资本家手上,中国资本家掌握的很少)可以获得一部分超额利润,可以收买本国的部分工人贵族(工会组织者等)。同样,欧美将很多的制造业行业转移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本国制造业人口远不如服务业就业人口。这些都给欧美国家工人运动带来一些阻碍。但是,在2008年经济危机后,欧美国家财政遇到困难不得不降低社会福利,便引起全体人民的反抗,甚至法国警察就走上街头。在西班牙曾发生“the  take”工人占领运动。遇到危机,老板逃跑,工人就把工厂给占领了,工人们自己组织生产。西班牙政府给了工人部分贷款,被占领的厂也主要是服装业等相对容易操作的工厂,而且被占领的工厂时很少一部分的工厂。 (二)在非洲 非洲工人和农民总体上生活在贫困中,以赞比亚为例,赞比亚的失业率约为50%,超过70%的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疟疾、霍乱流行,均寿命仅为37.5岁。非洲工人也在不断的发生大规模的罢工。2006年1月,理查兹湾煤炭码头和德班港,发生15,2000名工人罢工, 抗议国有的Transnet公司的重组计划2010年5月10日,南非运输工会罢工,要求加薪加薪11%,称多达一万八千人参加罢工。南非全国铁路与港口工人工会也加入到罢工队伍中来。南非运输工会和南非全国铁路与港口工会所辖全国85%的工人,将近54,000人。40年前,坦赞铁路刚刚开工,那是中国援助非洲弟兄的标志。而现在,更多是中国资本对赞比亚人民财富的掠夺。中国公司已经占据了赞比亚建筑市场80%的份额。2011年10月4日,中色非洲矿业(国资委下属中国有色矿业集团公司与赞比亚联合铜矿公司(ZCCM)成立中国有色集团股权85%)旗下赞比亚铜矿约2,000名工人罢工,要求提高加薪100%。面对工人的抗争,中方的资本家的本色便显露出来。经历了长达近70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后,独立后的赞比亚依然大量继承了英国司法系统,其中包括非常健全的劳工保护法律条款。赞比亚中国经济贸易合作区副总经理昝宝森说“实在是‘太健全’了,法律水准有点超前……快50%的人没工作了,还要搞这么多房补、教育补、交通补,还不能随便辞人,要有不良工作记录才可以……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必然要有一些法律,公平是被放弃掉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公平的现实,他们应该学会接受这个。” (三)在东南亚
  1. 尼泊尔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运动
谈尼泊尔革命不得不谈普拉昌达(意为“愤怒之火”),他既是尼泊尔的“毛泽东”又是尼泊尔人民的叛徒。尼泊尔迄今还保留着从印度传来的种姓制度。尼泊尔的人民被分为四个等级:原来主持宗教祭祀的僧侣成为第一等级,称婆罗门。原征服土著民族的武士成为第二等级,称刹帝利。那些从事游牧、农耕和贸易的雅利安人被划为第三等级,称吠舍。当地的土著人被划为第四等级,称首陀罗,从事"污秽"工作。各种姓的职业是世袭的。普拉昌达的家族属于最高种姓婆罗门,普拉昌达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参加革命前担任了2年多的中学教师。普拉昌达说,自己毕生的目标就是推翻压迫在尼泊尔劳苦大众身上的种姓制度,解放低种姓人,他像马克思背叛自己阶级那样背叛了自己的种姓。 1996年普拉昌达和他的支持者一起走进尼泊尔西部的深山密林,走上“武装斗争”的道路。普拉昌达走进深山时,只带了一百来号人,唯一的武器是两把破旧不堪的短枪,有一把还是不能用的。他想到的第一个办法是联合当地的贫苦农民,用自制土枪袭击偏远的警察哨所,以获取武器。此外,他们还在黑市上买武器,并逐渐培养自己的工程师,建工厂自造武器。短短半年,普拉昌达发动了5000起小规模袭击,游击队的规模初步成形。起初,尼政府对他们不屑一顾,认为这只不过是闹事的小股“恐怖分子”。但到2000年,政府军突然发现反政府武装已拥有1万多名士兵,控制了尼泊尔的半壁江山。 “眼看游击队的斗争即将获得最后胜利”( 普拉昌达语),普拉昌达却在2007年率领的反政府军与尼泊尔政府签署和平协议。普拉昌达的原来下属不满普拉昌达的妥协政策,重新走进深山,但这时力量已经大为削弱。普拉昌达失去游击队的支持,最后也被从政府里面赶出来。
  1. 菲律宾的游击队与工人罢工
菲律宾经济发展特别差,没有完整的工业基础,工人和农民收入都特别低,日常食物也非常匮乏。菲律宾的总统换来换取但还是在几个家族的手中倒来倒去。菲律宾是由7107个岛屿组成,因此菲律宾具备开展游击战的条件。菲律宾的马克思主义组织——五一工联一直在带当地工人和农民开展斗争。菲律宾工人斗争具有几个特点:第一,合法斗争与武装斗争相结合。菲律宾的国会议员中有马克思主义者作为代表参加,为工人和农民争取权益。同时,也有无数支游击队在岛屿的农村上开展斗争。游击队是地下武装,昼伏夜出,会找当地地主收“红税”,农村农民们遇到困难也都会找游击队。参加政府的议员以工会和游击队为同政府谈判力量。第二,工人运动、农民运动甚至教会等相结合。菲律宾的一些基督教传教士是信仰马克思主义的,这些传教士以牧师的身份为掩护传播马克思主义。五一工联是同其他工会联合,组织工人开展经济斗争。菲律宾政府为了对付五一工联领袖或其他工人运动领袖,往往会采用暗杀的手段。在进行工人斗争时暴露的组织者会被输送至游击队开展游击战争。菲律宾工人运动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菲律宾缺乏大型工厂,工人集中程度远不如其他发展中国家。工人的罢工往往发生在钉子长、后勤工人的罢工。但菲律宾人民的斗争精神是特别值得敬佩的。
  1. 韩国的工联主义影响与新的工人斗争
韩国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韩国工人大量增加。韩国从1963~1985年这20多年的时期里,制造业工人人数增长了7 倍多,从41.7万人增加到310万人。服务业工人增加了3倍多,从130万人增加到450万人,而农业中的领工资劳动者则从72.5万人减少到43.7万人。到1997年工人人数增加到713.3万人。韩国工厂工人在70年代和80年代经历的剥削和压迫程度确实极其沉重。1970年,韩国产生了最早的抗议者组织——“三栋会”的小劳工团体。三栋会由在平和市场血汗工厂区工作的十几名年轻裁缝组成。组织该团体和这次示威的男子,是22岁、名为全泰壹的裁缝。在多次斗争都得到当局和资本家虚假的承诺后,全泰壹得出了残酷无情的结论:除了极端的抗议行为之外别无他法。1970年11月13日,在抗议者与警察和市场保安扭打的时候,消失了几分钟。当他回来的时候,手里拿着一罐汽油。突然,他把汽油浇在身上并点着了。他的身体顷刻间被烈焰所包围。惊恐的人群听到全泰壹在火焰中高喊:“我们不是机器!”“让我们在星期天体息!”“遵守《劳动标准法》! ”“不许剥削工人!”人们看到他正拿着一本《劳动标准法》小册子。 全泰壹时常说的广为人知的一句话是:“我多么希望有一位大学生朋友啊!”因此,全泰壹之死让学生猛醒。学生们开始关注工人,对因非人条件而遭受苦难的工人给予人道主义的关怀。1983~1986年间进入工厂的人数达到最大数量,一年有好几百人。奥格尔(Ogle 1990,99)估计,到80年代中期,大约有3000名以上的学生出身的工人。 全泰壹的自焚标志着韩国工人阶级形成过程的开始。1987年夏爆发的巨大罢工浪潮,从7~9月这三个月里发生了300次劳动纠纷,超过了快速工业化前20年发生的劳动冲突的总和。罢工浪潮以惊人的速度和烈度横扫全国,使得几乎每一个大型行业的工业生产都陷入瘫痪。几乎没有一个地区、没有一个产业部门或没有哪一种规模的企业免受劳工骚动的影响。1987年8月18日,韩国现代重工公司4万名工人、3万名妻子儿女,以翻斗车、叉车和重型车辆打头进行游行示威并向蔚山体育场进发。示威者遇到了4500 名警察,不过警察意识到他们对付不了用重型车辆引导的4万名示威者。除了让示威者继续前进之外,警察别无选择。工人突然变得不可战胜。十年后,在1996年,在民主劳总和韩国劳总的共同领导下,动员了大约300万名工人进行全国总罢工。与这么大规模罢工相形见绌的,是这次罢工的结果仅仅是推动新劳动法的修改。 韩国工人的规模极大、组织程度极高、斗争特别英勇,在1996年的时候工人政党就能动员全国一半的工人参加罢工。但为什么韩国工人依旧没有摆脱被剥削的命运? 韩国工人对我们而言的巨大教训就是一定要注意工联主义。工联主义就是让工人的斗争停留在经济层面上,停留在一定经济利益的满足,而根本没有提到彻底推翻资产阶级,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工联主义之所以在韩国工人间盛行是有原因的。工人自发的斗争只能产生工联主义,工人工作繁忙很难去系统思考剥削的根源(不排除部分工人自学马列原著产生马克思主义意识),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必然是由外界灌输进去的。韩国很缺乏这个条件,与朝鲜对峙的原因导致马克思主义著作被韩国所禁止,同学们进工厂也是出于人道主义,工人们进行斗争也摆脱不了工联主义的影响。 但是,不得不让人敬佩韩国工人的斗争性和团结性,这些在2009年发生的双龙汽车工人罢工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十、理论的争论与当代左翼社会思潮

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都是一直在进行理论斗争,理论斗争就是祛除影响工人运动的错误思想。歪歪曲曲的错误思想不在少数,马克思当年斗过蒲鲁东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等现在仍有翻版;列宁斗过的民粹派、孟什维克、劳动派或社会革命党(代表富农利益)、甚至布尔什维克内部的反对布列斯特和约和新经济政策的人。列宁做工作一直采取说耐心服教育的方式,但是列宁向来反对无原则的联合。当前的歪歪曲曲的学说主要有这么几种:
  1. 教授派马克思主义(或“歌德派”马克思主义)
19世纪70至90年代就出现过讲坛社会主义。讲坛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是德国的大学教授,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组织,因而鼓吹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和平,主张不触动资本家的利益,逐步实行“社会主义”。教授派马克思主义与讲坛社会主义存在类似问题。我国当前的教授派马克思主义主要是在高校内以马列主义教授为主的歌德(歌功颂德)派。他们为修正的马克思主义的摇旗呐喊。他们去掉了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分析方法——阶级的分析方法。他们鼓吹阶级调和,在谈到有没有存在剥削问题时,他们鼓吹“合理剥削”。这些人大部分已经成为资产阶级的御用文人。他们是资本家雇佣过来用来欺骗工人的。
  1. 民粹派的马克思主义
“民粹派”最早在俄国的知识分子里产生,后来演变为民意党。列宁的哥哥曾是民意党人。民粹派妄图通过农村问题的解决来解决社会问题,在俄国为农村合作公社解决俄国的一切问题。他们的口号是“到农村中去!”。民粹派最早到农村中去的一年有3000人,但1500被捕。民粹派产生了“愚民”的观点,认为老百姓不靠谱,不思进取,就走向了暗杀暴动的方式。当前我国的“民粹派”马克思主义最到表现是要求去工业化,认为工业化是造成社会罪恶的一切根源,他们的口号是“到农村中去!”、“回到田园牧歌式的生活中去”、“发掘内心”的真善美。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根本没有阶级的观点,没有丝毫地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他们就是一帮跳梁小丑,演出“拜天地”等一系列闹剧。
  1. 精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精英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也可以叫做“左翼精英主义思潮”。它是以对工人运动,对实现社会主义悲观失望(或认为实现社会主义是一个遥远的过程)为前提的,夹杂了民粹派“愚民”的观点,精英主义的表现很可能是满口马列,却是“行动上的矮子”。他们不接触工人,不参与工人运动,等着哪天工人运动起来了顺便捞一把;或是把当前大家为之奉献工人事业当做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投向资本家怀抱的筹码,是一种汪精卫式的叛徒思想。精英主义思潮在学生运动的表现就是脱离工人,不从具体的工人工作着手,而是坐山观虎斗,站在一旁叽叽喳喳。精英主义为自己脱离工人找的借口就是知识分子无产化、体力劳动知识化,知识分子和工人一样,无需结合。精英主义适合很多同学的胃口,言语激进、又不用牺牲、坐收渔利,到最后同学们反而碌碌无为,成为精英主义领头羊的垫脚石。

写在最后的话

写这个小册子的时候,我的想法是写一本“直接拿来就能用”的书。我分析了工人运动和第一次无产阶级革命以来的经验教训,这些对自己受益很大。这些都是前人的鲜血换来的。 这些所有的经验教训凝结成一句话一旦可能,要快速地、彻底地实现无产阶级专政。要避免过多地流血,就只能这么做,来不得慢点妥协。更要早做准备。 很多人以苏联解体等事情为借口否认社会主义,很多人以工人的迷茫否认无产阶级的力量。这些是不对的,资本主义用了五六百年才达到今天的地步,社会主义的遇到挫折并不能阻碍他前进的步伐,我们做的是吸取教训继续前行(这个教训就是要探索人民真正地当家作主,要消灭变修的资产阶级法权)。工人是作为一个阶级团结起来,而不是作为个人团结起来。工人作为被剥削、被压迫的集体他就势必会组织起来进行反抗。工人的觉醒程度,通过南方和北方的对比就很明显地彰显出来。 希望在当代,希望在中国。不算服务业和农业,我国有近3亿的产业工人。这是一支多么庞大的力量。工人们蕴藏着改造社会的巨大力量。 全世界、全中国无产者,联合起来! 过去当牛马,今天要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