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革命:厚积薄发三十四年

时间: 2014-08-10 01:43:56
栏目: 理论学习
话题:
作者:文展修  来源:《东风》杂志   古人云,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干革命也是一样的道理,不经过数十年艰苦卓绝和踏实细致的工作是不可能达到革命的胜利的,那些指望贪图捷径、指望统治阶级发善心的想法对革命事业是十分有危害的。 纵观世界历史,俄国从1825年的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起义到1917年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经历了92年的时间,中国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更是经历了109年的时间。百年沧桑,一时的热血换来的是昙花一现的惊艳和高潮退后的悲哀,而那些终生坚持者才创立了不朽的功勋,造福后世,激励来者。对真正的革命者来说,革命道路的漫长并不是可以害怕退缩的借口,而恰恰是奋勇向前的动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俄国革命史,不该仅仅陶醉在十月革命的惊天胜利中,而是要深入分析革命胜利的各方面原因和俄国革命者为之所做的大量准备,并从中抽取对现实可以借鉴的经验教训。 1883年8月,在瑞士日内瓦,普列汉诺夫领导创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团体——劳动解放社,为在俄国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列宁认为,劳动解放社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从理论上为俄国社会民主党奠定了基础,向着工人运动迈出了第一步;劳动解放社的主要缺点是:它没有和工人运动结合起来,它的成员对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缺乏具体分析,对建立不同于第二国际各党的新型政党的特殊任务缺乏认识等。 1888年,年仅18岁的列宁在喀山参加了俄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该小组的成员花了巨大的精力对马克思主义文献进行了反复的研读和探究。在随后的5年内,列宁一方面着手进行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理论学习工作,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方面利用民粹派分子的帮助和自身律师身份的便利做了大量关于俄国工农状况的调查研究。在与民粹派分子交往的过程中,列宁从他们身上学习到了不少革命斗争方法、秘密活动方法、狱中斗争、狱中与外界联系方法等。 1893年,列宁来到了当时俄国的革命中心彼得堡,加入了彼得堡工学院的马克思主义小组。此时的列宁已经由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了一个共产主义者。同年秋天,列宁与普梯洛夫工厂、谢勉尼柯夫工厂、奥布霍夫工厂、托伦顿纺织厂、拉菲尔烟草厂的先进工人和政治小组取得了联系,并亲自领导了涅瓦关卡、彼得堡和维堡区以及瓦西里耶夫岛的工人小组,出席他们的会议和座谈,给工人上课是列宁联系工人的重要形式。列宁特别重视培养工人小组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经常提醒工人们在经济斗争时不要忘记事情的政治方面,不要走向英国的工联道路。为了教育工人,列宁建议设立了图书馆并开出工人必读书目。列宁号召工人搜集和研究工厂的生活状况,并访问了许多工厂,研究了工厂工人的生活和劳动条件。总之,从1893年开始的三年时间里,列宁开始尝试着把他所学习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到工人的日常生活和斗争来,展开了踏踏实实的实践工作,在与工人们打交道和参与他们斗争的过程中,列宁感受到了工人阶级越来越强大的力量,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在成长为一名职业革命家的道路上留下了无数坚实的脚印。 后来,列宁这样评价了先进工人在俄国革命中的作用:“这些先进工人在革命前10年就开始创立工人社会民主主义政党。没有这样的先进分子在无产阶级群众中进行不断的英勇顽强的工作,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别说存在10年,就是存在10个月也不可能。” 1895年11月,有了三年间与工人活动直接的紧密的结合的基础,列宁领导创立了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协会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萌芽,实行集中制,有严格的纪律。协会分设3个区小组。中心小组和区小组通过组织员同70多个工厂保持联系。各工厂有收集情况和传播书刊的组织员,大的工厂则建立了工人小组。协会在俄国第一次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完成了从小组内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到群众性政治鼓动的转变。协会领导了1895年和1896年彼得堡工人的罢工,印发了供工人阅读的传单和小册子,并曾筹备出版工人政治报纸《工人事业报》。协会对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有好几个城市的社会民主党组织以它为榜样,把马克思主义小组统一成为全市性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 1896年,列宁因为鼓动罢工被捕。1897年2月13日,列宁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在流放地,列宁与其他流放人员建立了通信,并组织了流放者之间的图书交流,同时与彼得堡斗争协会之间的通信也没有中断。同时,列宁还开展了艰苦的理论工作。在《俄国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疑问中,列宁总结了彼得堡“斗争协会”的经验,论证了俄国社会民主派的政治纲领和策略,提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主义任务与民主主义任务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在俄国必须既要反对沙皇制度,又要反对资本主义,因此社会民主主义者的任务就是组织无产阶级进行两方面的斗争。 1900年2月,列宁在西伯利亚的流放生涯结束,回到彼得堡后旋即转入西欧,在德国莱比锡创办了著名的《火星报》,这是第一个全俄马克思主义的秘密报纸。列宁实际上是《火星报》的主编和领导者。他在《火星报》上发表了许多文章,阐述有关党的建设和俄国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的基本问题,并评论国际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火星报》在国外出版后,秘密运往俄国翻印和传播。《火星报》成了团结党的力量、聚集和培养党的干部的中心。俄国许多城市成立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列宁火星派的小组和委员会。 《火星报》在建立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方面起了重大的作用。在列宁的倡议和亲自参加下,《火星报》编辑部制定了党纲草案,筹备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1903年)。这次代表大会宣布《火星报》为党的中央机关报。 1902年初,列宁写成了影响深远的《怎么办?》一文,阐述了工人运动中自发因素和自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及党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中应该发挥的作用。1902~1903年,《怎么办?》在俄国各地社会民主党组织中广为传播。不少人受了它的影响而成为《火星报》的拥护者。《怎么办?》一书对于俄国工人阶级的革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建立,对于列宁火星派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各委员会和组织中、以及以后在1903年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取得胜利,起了特别重大的作用。 1905年,俄国爆发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列宁领导召开了只有布尔什维克参加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制定了布尔什维克在这次革命中的策略,列宁在《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一文中详细阐述了党的策略。革命高潮的11月,列宁回到彼得堡,直接参加了领导革命的工作。 1907年,在经历了1905年第一次俄国革命高潮后,列宁再次流亡西欧。他在比较贫困的条件下仍然从事着政治斗争。在当年出版的《十二年来》文集的序言中,列宁提到,该文集是对自1895年彼得堡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成立12年以来俄国马克思主义运动和社会民主党内部斗争经验的一个归纳总结。他指出,诸如“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主义”和“孟什维主义”无一不是受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和支配的假马克思主义,而对俄国工人阶级来说,了解这种小资产阶级机会主义倾向在社会民主党内的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有助于巩固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也会在自己的解放斗争中得到锻炼。 1909年列宁完成了著名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文,该文阐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哲学原理。 1913年,列宁发表了纪念马克思逝世三十周年的文章《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该文一开头就掷地有声:“马克思学说在整个文明世界中引起全部资产阶级科学(官方科学和自由派科学)极大的仇视和憎恨,这种科学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某种‘有害的宗派’。也不能期望有别的态度,因为建筑在阶级斗争上的社会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会科学的。全部官方的和自由派的科学都这样或那样地为雇佣奴隶制辩护,而马克思主义则对这种奴隶制宣布了无情的战争。”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相反的是,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恰好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这种问题,马克思的学说是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的哲学、英国的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的当然继承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参加第二国际的大多数国家的社会民主党都滑向了社会沙文主义的泥潭,转而支持各自国家的资产阶级参与帝国主义战争。列宁站在反潮流的风口浪尖,声称第二国际已经死亡,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呼吁工人阶级借机夺取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916年春,列宁在瑞士苏黎世完成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1917年,俄国革命迎来高潮,革命形势瞬息万变。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但掌权的资产阶级仍旧投入帝国主义大战。列宁于4月从瑞士经德国、芬兰返回俄国,提出了著名的《四月提纲》,并在8月份的地下潜伏时期写出了《国家与革命》。 在二十天相当于二十年的革命高潮期间,列宁始终坚持俄国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过渡的立场,决不妥协。在这个时期,在制定执行具体策略时,正如列宁所说:“在历史急剧转变的关头,往往连先进的政党也会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不能理解新的局势而复旧的口号,这些口号在昨天是正确的,但在今天已经失去任何意义。”布尔什维克在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的情况下,应对急剧变化着的形势及时调整着斗争策略,终于在11月7日毅然带领工人和士兵发动了武装起义,攻占冬宫,夺取了政权,显示了俄国工人阶级的冲天豪气,开辟了世界历史的新纪元! 自1883年劳动解放社建立到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共三十四年光阴。在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的、由革命知识分子和先进工人组成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一步一步从自发走向自觉,一步一步发掘出潜藏在自身中无穷潜力,一步一步冲击着世界资本主义链条的薄弱环节,一步一步经历着斗争失败(1905年革命失败)的痛苦和斗争成功的喜悦,三十四年间一步一步积蓄着力量,终究迎来了十月的大爆发。 回顾这段跌宕起伏而风起云涌的历史,不得不让人感慨,正如马克思所言——如果斗争是在极顺利的成功机会的条件下才着手进行,那么创造世界历史未免就太容易了。即便是在1917年,武装起义的时机也不是一下自己就成熟的,布尔什维克只是到了最后才赢得了大多数工人和士兵的支持。而在革命低潮时,日常所做的平凡琐碎的工作则无疑为最后的决战凝聚着力量,少了这些脚踏实地的工作,革命将一事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