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主义还是反列宁主义——五评少年中国评论

时间: 2014-09-20 06:13:49
栏目: 思想争鸣

       作者:丁学雷          来源:进步青年网

    最近,少中评又隆重推出了一篇新文章《所谓精英主义与机会主义》,花样翻新但本质不变。少中评此文将去年以来的一些争论定性为“列宁主义与反列宁主义”之争,自诩为“列宁主义者”而攻击对立面是“对自发性含情脉脉”的反列宁主义者。列宁指出,资产阶级在伟大的革命家逝世之后,便试图把他们变为无害的神像,赋予他们某种荣誉,却阉割革命学说的内容,磨去它的革命锋芒,资产阶级和工人运动中的机会主义者就是打着马克思主义者的旗号,抹杀和歪曲这个学说的革命灵魂。对于今天一些打着“列宁主义”旗号的人,我们也不得不报以同样的态度。

一 经济主义的当代变种:克服自发性还是崇拜自发性

我们知道,列宁与经济派论战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关系问题。经济派认为,和火星报论战的分歧的总根源,在于“对自发因素和自觉的’有计划’因素相比哪个意义大,有不同的估计”,指责列宁“轻视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或自发因素的意义”。 “自觉性”与“自发性”的区别,主要在于工人的斗争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还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19世纪90年代的罢工,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组织计划性,相比于六七十年代破坏机器的罢工,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性,但仍然是自发的。虽然工人已经感觉到他们同厂主的对抗,但是工人还没有社会主义意识,还没有认识到他们的利益同整个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的不可调和的对立。 少中评反对进厂的一个重要理由是,当前工人运动还处于自发运动阶段,而在这一阶段,无论有多少左青进厂,都只能锻炼自己,而不能使工人运动超越这一阶段,因为这一过程是“客观经济规律”起作用的结果。在当年列宁同经济派论战的时候,《工人事业》(俄国社会民主党内的经济主义代表)提出,“社会民主党人革命家的任务,是要以本身自觉的工作来加速客观发展过程,而不是要取消客观发展过程或者以主观计划来代替它”,认为《火星报》“轻视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因素或自发因素的意义”,也就是说在《工人事业》看来,由于俄国工人运动还处于自发运动的阶段,所以《火星报》就不该到工人中去搞灌输,这是在搞“主观计划”,忽视了“自发因素的意义”。所以列宁才会用“要生儿养女,谁没有智慧”来讽刺经济派的自发倾向。一百多年后,少中评也同样以“客观发展过程”作为为自发性辩护、反对到工人中进行灌输的理由,只不过这次是披上了“克服自发性”的外衣,举着反对经济主义的大棒来为宣扬本质上是经济主义的观点。 毫无疑问,当前工人运动确实是处于自发运动阶段。问题在于,在工人运动处于自发运动阶段的时候,我们是消极地等待工人运动在“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下“超越”这一阶段,坐等工联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由一群“进步知识分子”凑成的所谓的“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组织”来领导工联组织,还是在当下就积极投入工运,通过在工人中积极的灌输和鼓动工作来克服自发性,形成社会主义工人小组及其领导下的工会组织,并以此为基础组建“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组织”,推动工人运动从自发走向自觉? 前一种观点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经济主义观点,也是少中评在其一系列文章中一直强调的观点。进步青年网强调,“自觉斗争”不是等工联运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能实现。恰恰相反,一旦自发的工联运动发展到一定程度,资产阶级思想就会完全控制工人运动,变成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工会运动。恰恰因为工人运动处于自发运动阶段,所以才需要一大批社会主义者能够走入到工人中间,将社会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同“自发性”进行殊死的搏斗,形成社会主义团体领导下的工人组织。在当前阶段,任何反对进步知识 分子进厂,反对社会主义思想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人,都是在助长自发性,都是在扩大资产阶级思想对工人运动的影响,都是机会主义者和无产阶级事业的叛徒。

 二 子虚乌有的“组织灌输”

我们知道,灌输论的最早提出者是当时还是马克思主义者的考茨基。1888年,考茨基参加了奥地利社会民主工党《加因斐纲领》的讨论和最后定稿工作。这个革命纲领接受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向无产阶级灌输科学社会主义的观点,指出:社会民主党的任务就是把认识无产阶级地位及其任务的意识灌输到无产阶级当中去。1901年,考茨基在《新时代》上发表文章,对“灌输论”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主要内容包括:一是社会主义意识不是无产阶级斗争的必然的直接的结果,两者虽然具有相同的经济和社会根源,但它们是在不同的前提下并列地产生的,而不是一个从另一个中产生出来的;二是现代社会主义意识,只有在深刻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才能产生出来;三是社会主义意识是一种从外面灌输到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中去的东西,而不是一种从这个斗争中自发地产生出来的东西。列宁高度评价了考茨基的灌输论,并将这个理论发扬光大。

      列宁在《怎么办》里指出,工人阶级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由于资产阶级思想体系的渊源比社会主义思想体系久远得多,它经过了更加全面的加工,它拥有的传播工具也多得不能相比。因而自发的工人运动必然是工联主义的运动,工联主义正是意味着工人受资产阶级的思想奴役。而社会主义学说则是从有产阶级的有教养的人即知识分子创造的哲学理论、历史理论和经济理论中发展起来的,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而社会民主党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反对自发性,就是要使工人运动脱离这种投到资产阶级羽翼下去的工联主义的自发趋势。

      这是列宁对灌输论的阐述,可是在少中评的最新文章中,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新的说法。少中评区分了一个“思想灌输”与“组织灌输”,认为思想灌输主要是通过宣传教育使个人接受这种思想,而组织灌输主要通过获得某一组织的领导权、控制权或重大影响力来使某个思想成为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使这个组织的行为服从或者符合这个思想的要求。少中评据此继续为反对进厂做辩护,认为进厂知识分子进行的只是“思想灌输”,而不是“组织灌输”,因而不是真正的“灌输”。这真是奇谈怪论!工人的力量在于工人的组织,社会主义者进入工厂的首要目的,就是推动工人形成自己的组织。这种组织不是单纯进行工联运动的组织,而是把工人的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工人小组。而要形成这样的组织,就不仅要进行思想灌输,让单个的工人接受社会主义思想,而且要进行组织建设,把这些工人组织起来,形成社会主义者领导下的坚强团结的战斗小组,并通过一定的斗争把厂内的广大工人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这是进步青年网一直强调的观点。 思想灌输与组织领导紧密结合在一起,缺一不可。可是在少中评这儿,思想灌输与组织领导却被人为地割裂开来了,以进一步为反对进厂的谬论做辩护。列宁在评论马赫主义时说,马赫主义用一些标新立异的新名词,空洞含糊的概念,把自己的主观唯心主义本质掩盖起来。少中评何尝不是用一些标新立异、空洞含混的概念,来掩盖自己的机会主义本质呢?

三 经济斗争与经济主义

少中评在某一篇文章中说“要促进当前工人的争取直接经济利益的自发斗争,我们应当考虑如何才能帮助工人”,在另一篇文章中却说:“推进工人经济斗争等自发运动不能作为目标去追求。”从这些观点可以看出少中评在经济斗争上完全自相矛盾、混乱无知的态度。 毫无疑问,《怎么办》一书主要是反对经济主义的。但是一些人就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认为反对经济主义就是不搞经济斗争,一旦搞经济斗争就被扣上经济主义的帽子。少中评的两篇文章的观点看起来相互矛盾,互相打脸,但核心问题是一致的,也就是把经济斗争等同为自发斗争,等同于经济主义。 在《怎么办》里,列宁旗帜鲜明地指出了自发斗争同自觉斗争的区别,自发斗争是工联主义的斗争,而自觉斗争是社会民主主义的斗争。列宁提出,要反对自发的工联主义,就要利用经济斗争给予工人的初步政治意识,把工人提高到社会民主主义政治意识的水平。可见,列宁主义并不是不搞经济斗争,而是要把自发的经济斗争变成社会主义者领导下的自觉的经济斗争。相反,反对社会主义者参与、领导、组织经济斗争的人,不管从什么样的动机出发,最后造成的结果都是要把经济斗争变成工人自己进行的纯自发的运动,也就是变成经济主义的工联运动。 我们可以回顾下列宁对经济派和恐怖主义的批判,列宁认为,经济派和恐怖主义的共同点,都是崇拜自发性,只不过是以相反的面目表现出来。这两方面对自发性的崇拜,都是在开始实现《信条》的著名纲领:让工人自己去“同厂主和政府作经济斗争”,而让知识分子靠自己的力量去进行政治斗争。少中评也不也是这样的吗?经济斗争是工人自己的事情,不能作为社会主义者的目标去追求。社会主义者的主要任务是到资产阶级的最薄弱环节知识分子中,发展更多的社会主义者和群众活动家。这和崇拜自发性的经济派有什么本质区别呢? 在当前情况下,社会主义知识分子走入工人中间,参与工人的经济斗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第一,通过经济斗争,可以迅速地提高群众的觉悟。列宁指出,罢工使工人懂得,厂主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工人的力量在什么地方;罢工教育工人不要只想到本厂一个厂主和自己身边的几个伙伴,还要想到所有的厂主,想到整个资本家阶级和整个工人阶级;罢工教会了工人要联合起来,罢工告诉他们,工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同资本家进行斗争。这在当今的中国,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在经历过的大量经济斗争的南方,工人的阶级意识普遍高于其他地方。当然这种意识还停留在工联主义的范围内,但这并不是经济斗争的过错,而只是说明社会主义者离工人和工人的斗争太远了。 第二,通过经济斗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宣传的工人可以经受阶级斗争的锻炼和考验,成为真正的工人阶级先进分子。在19世纪90年代初,在列宁来到彼得堡之前,彼得堡就已经存在着一些工人小组。但这些小组的工人成员只是闭门读书,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脱离于工厂里最广泛的工人和工人斗争,结果就形成了一些知识分子化的工人。他们不仅不能组织和动员工厂里的广大工人群众,相反却常常看不起工人。列宁到了彼得堡之后,就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他把思想宣传与鼓动工作结合在一起,从而第一次使小组的工作从单纯的思想宣传转到以工人阶级直接利益为基础进行实际的政治鼓动的道路上来。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从此成了工人的群众性发动的直接领导者,他们把觉悟性和组织性的成分灌输到罢工当中去,帮助工人战胜压迫他们的资本家,革命力量和革命实践第一次结合成了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 第三,通过经济斗争,社会主义者可以取得工人的信任,把最广泛的工人群众团结在自己周围,并迅速地扩大自己的队伍。列宁提到,在当时的俄国,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形:在大罢工以前,某个工厂、某个行业或者某个城市的工人几乎不知道也没有想到过社会主义,但是在罢工以后,工人小组和工人联合会获得了蓬勃的发展,愈来愈多的工人成了社会党人。 总而言之,在当前阶段,任何反对社会主义者参与经济斗争的人,都是要把经济斗争变成纯自发的工联运动,都是彻头彻尾的经济主义者。

四 灵药还是摇头丸:少中评版的“核心政治组织”

所谓要建立“社会主义核心政治组织”一直是少中评反对进厂的核心理由。少中评所谓的“核心组织”,简直就是一颗万能的灵药,有了它包治百病,没有它寸步难行。可是如今骗人的巫医和假药太多,我们不得不防。要验证灵药到底有没有效,我们就先看它的配料,然后再看是否对症。有的假药是借用了真灵药的名头,但配料完全是巫医自己胡乱配的。有的灵药是专治跌打损伤的,可是庸医却用它来治前列腺,这也不行。 要建立一个坚强有力的革命先锋队,确实是列宁主义的思想。可是好的灵药到了巫医手里,也会变成装神弄鬼的工具。YCA告诉我们,要搞出灵药来,首先要找到灵药的材料。所以要搞出“核心组织”,先要发展“核心组织的材料”,这就是处于“资产阶级最薄弱环节”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的主要任务是进行思想宣传,占领网络、报纸、大学讲堂,夺取文化领导权,以复制更多的“革命知识分子”。这些“革命知识分子”一定是不能进厂和工人一起劳动战斗,参与和组织工人斗争,因为这会使“青年学生放弃本来的职业方向和熟悉的工作”,不仅“违背列宁主义”,还会影响到青年个人的前途。 我们恍然大悟!YCA就是要以这些连个人前途都不愿意舍弃,还想在资产阶级社会里厮混打拼的人为材料,构建他们的“核心组织”,这是哪家的列宁主义!列宁所要建立的,是一个“牢固的、集中的、战斗的革命家组织”。这个组织的成员是工人阶级中的先进分子,“先进分子”意味着他们不仅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决心把自己的一生、自己所有的一切,都献给战斗的无产阶级的事业。他们要遵守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同时他们在组织、领导工人斗争的过程中,掌握了丰富的阶级斗争的经验,具有同资本家、警察、政府做斗争的专业技巧,这些才是列宁所强调的组成职业革命家组织的材料。有了这样一些人组成的职业革命家组织,列宁才有自信能把整个地球给撬起来。 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是一场异常残酷的事业,有志于从事这个事业的职业革命家甚至要抱着随时付出生命的信念。而走进工厂,与工人阶级相结合,本来就是一切社会主义者都应该做的事情,也是最浅层次的事情。可是连这样事情,都被YCA鼓吹成了“宗教般的自我牺牲”,你还能指望他们能为革命事业做些什么事情?与那些牺牲掉个人前途走进工厂,在阶级斗争的大熔炉中经历考验、积累斗争经验的青年相比,谁更像是构成“核心组织”的“原料”? 研究完了YCA所鼓吹的“核心组织”的配料,我们发现这不是列宁开的灵药,而是济公活佛从自己身上搓下来的小丸子,只能起到摇头丸的效果。既可以享受革命的快感,又不用付出任何的代价和牺牲,这么美好的中国梦,就让他们继续做下去吧。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这个“灵药”是否对症。列宁提出组建“职业革命家组织”是在20世纪初,而大背景是在十九世纪的最后十年,随着俄国工人运动的日益发展,许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进步知识分子开始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在全国各地结成了许多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这些小组在工人阶级中努力开展活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绩。 但是随着各地区广泛的工人组织的形成,小组方式的局限性也日益凸显出来。这些小组往往各自为政,几个人、十几个人小打小闹的“手工业”方式盛行,而没有结成有机的联系,凝聚成全国统一的革命力量。小组内部缺乏继承性,也很容易被沙皇的专政机构破坏。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了解决上述问题的计划。那就是创办在全俄范围进行政治性鼓动的秘密报纸,以这张报纸为搭建无产阶级先锋党的脚手架,把分散的革命小组联系起来、整合起来,形成实现紧密的分工合作的全国性的革命者组织。值得注意的是,列宁所要通过报纸联系、组织起来的小组,不是现在一些脱离工人的知识分子所组成的思想团体,而是实际组织、领导工人斗争,与工人阶级又紧密联系的革命小组。 列宁的计划正是后来形成布尔什维克的基础。列宁在此时强调让一部分工人活动家脱离“谋生劳动”、变成领取党的津贴的专职革命者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当时俄国社会主义者已经在工厂里形成了自己的组织网络,社会主义同工人运动已经有了初步结合。有这样的条件,这样在工厂外的专职革命者才能通过这样的组织网络发挥出他们应有的作用。列宁曾经明确强调过小组方式在俄国革命历史上起的必不可少的积极的作用。他指出,在一个专制制度的国家里,特别是在俄国革命运动的整个历史所造成的那种条件下,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只能由小组发展而来。小组这种狭窄的、封闭的、几乎总是建立在个人友谊基础上的极少数人的结合,是俄国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发展中必经的阶段。随着这一运动的发展,才出现了把这些小组联合起来、建立小组之间的牢固联系和保持继承性的任务。 今天我们不缺在厂外摇唇鼓舌的“活动家”,这些站在厂外的“活动家”连接触、熟悉工人,取得工人的信任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做更加深入的工作。不论是本田罢工、海量罢工、ASM罢工还是裕元罢工,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者只能站在一旁围观,坐视自发工人运动的发展。既不能推动工人的斗争取得胜利,也不能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克服工人运动的自发性。而如果有马列主义者能够进入工厂,形成与工人紧密结合的工人小组,那将是另外一番面貌。正是在与工人运动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列宁所论述的“职业革命家”组织才能组建起来,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否则,一群脱离工人运动的知识分子所形成的组织,只能是一个毫无力量松散的思想宣传团体,而不可能对工人和工人运动产生丝毫影响,不管他们打着什么样的旗号。

 结语

列宁在《十二年来》文集序言中回应孟什维克等机会主义分子对《怎么办》的批评时说,这些人的主要错误,在于他们把这一著作同一定的历史背景,同那个在党的发展中早已成为过去的一定时期完全割裂开来了。今天某些人何尝不是犯了这个错误呢?从自己的特殊立场出发,把《怎么办》和写作《怎么办》的历史背景割裂开来,歪曲列宁的某些论述,结果正走向了列宁主义的反面,变成了经济主义的当代变种。这种思想已经成为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障碍,是一种危害社会主义运动的机会主义思潮。对于这种思想,进步青年网绝不会抱一种“含情脉脉”的态度,而将与之做不调和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