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户千家》:香港的百分之九十九

时间: 2014-09-29 12:20:49
栏目: 文艺先锋
话题:
作者:卷心  来源:《东风》 20世纪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进入“高通货膨胀率和高失业率并存”的经济滞涨期,香港经济深受国际局势影响,也陷入危机中。影片《万户千家》拍摄于1975年,正值1974—1975年香港经济的萧条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影片描绘了万户千家中普通的一家人受到的影响、面对困境的态度和思想觉悟的变化。 影片中的一家人正如典型的勞动群众一样,积极上进,淳朴善良,有所追求。爸爸忠厚慈爱,妈妈温柔贤淑,大哥勤苦奋进,妹妹活泼可爱,小弟机灵懂事。他们相亲相爱,过着清苦却充实的日子,直到危机打破这份脆弱的平静。 影片一开始,一家人抢夺卫生间的戏谑场景却反映出住房狭小的尖刻现实。这一线索贯穿整个故事,尤其在后面哥哥复习、妈妈裁布、妹妹练话剧互相抢夺地盘的拥挤吵闹中更加突出地表现出来。在现实中,当时的香港楼市泡沫严重,节节攀升的楼价远远超过当时香港市民的实际承受能力。1975年香港中小型住宅楼宇每方尺约230元,一个400方尺住宅单位售价约9.2万元,相当于普通市民6年工资。影片中,这家人的小房子的租金又上涨了,正暗示了在楼市泡沫中,普通工薪阶层居住条件的紧张。 HK 故事接着强调了“通货膨胀”这个关键词,首先在买菜这件事上体现出来。妹妹抱怨菜食粗陋时,懂事的小弟解释了涨价的影响。小弟提溜着一小片肉问爸爸切条还是切丝的镜头,让人觉得很是心酸。“天不怕,地不怕,就怕衣食住行天天大涨价”的平民心声在影片中处处凸显。而在现实中,香港7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5%以上,“物价天天涨个不停”,一如影片所描绘的那样。 接下来的关键词是“失业”。勤勤恳恳工作了25年的爸爸被经理裁掉。爸爸和经理的对话表明了以下几点:1.公司还在盈利,有能力容纳职员,但为了达到令董事会满意的盈利数字而决定裁员;2.公司没有退休制度和养老金,工作25年的职员只用两个月的工资就打发走了。经济萧条是失业的直接原因,然而更根本的内部机制是企业永远以盈利最大化为目的,而不顾及职员面临的风险。也就是说,资本是为资本家服务而非为勞动者服务的。勞动者虽付出了生命的大部分光阴、谨慎小心地扮作“老来俏”、老实本分地经营梦想,却不得不在危机中最先粉碎幻想。 通胀和失业的必然结果就是“贫困”,贫困导致的是辛勞、辍学和疾病。为瞒着孩子而在公墓凉亭里工作的父亲可以称得上卖命;理想明确又勤奋上进的哥哥辍学就业也不能不让人惋惜。贫困之后延续贫困的原因将贫困固化、恶化。妈妈接的活越多,工资却压得更低;妹妹练话剧买个录音机需要分期付款,想出名却被骗钱去买道具和募捐;哥哥第一次找工作的时候被骗去认购股票,第二次托着妹妹的朋友的关系进了看起来很有前途的洋行,却被安排出面解雇工厂1/3的职员。在不公平的机制下,困境中的努力似乎让人越陷越深。 面对通胀、失业和贫困,一家人的态度都同样地积极乐观。正如爸爸说的:“世界上有许多事情,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美满。要紧的是面对现实,不断地克服困难。”然而在面对现实和克服困难的方式上,家人之间存在差异,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着认识。妹妹刚开始推崇台词所说的“穷富休戚相关”、“社会温暖如春”,对社会现状蒙昧无知,被骗后明白了社会残酷不公的一面;父亲一辈子忠厚老实勤勤恳恳,面对不合理的现象逆来顺受,后来转而理解和支持孩子们的反抗;而哥哥则了解到不公平不正义,在这个家庭中最先发起反抗。妹妹、哥哥和炒股的邻居张大哥都曾经有过投机的心理,最后都学会了踏踏实实。这说明投机心理人固有之,无产者因容易碰壁而抛弃幻想;而对于掌握了投机资本的珍妮和她的董事长父亲,幻想可延续得更长,幻想破灭时风险往往可以暂时转嫁。这里的两场小游戏正是经济危机的这场大游戏的缩影。 hk-2 简单地描绘这个电影要表达的原型,那就是一群主导游戏规则的资本家为自身利益最大化使劲折腾,导致了经济危机;而承担风险、蒙受损失、遭遇痛苦、牺牲未来的却是万户千家的无产者。这个规则的机制还有自我固化甚至强化的功能,舆论的粉饰、工资的压低、失业率的上升、教育机会的不公等等,将游戏参与者带到下一个轮回中,更便于下一轮的剥削。影片启发万户千家的无产者,在面对这样的游戏规则时,要不投机、不绝望、不屈从,以某种方式打破游戏规则。 也许反抗不是目的,却可能是必要的程序。至于万户千家以何种方式去反抗,影片在一个其乐融融的结尾中做出了暗示:其一是父亲对儿子感慨“有些地方我还不如你,几十年来我从来没有反抗过不合理的现象,总是逆来顺受,而你才几天……你做得对”,其二是阿光和母亲都请老工人李师傅多多教导,其三是共同处于社会底层的邻居们最后一起对阿光找到新工作表示祝贺。而结局之后的故事,也许需要现实来延续,需要时代来承担,需要属于那百分之九十九的勞动大众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