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共产党的早期发展历程及惨痛教训

时间: 2015-02-06 04:57:42
话题: 国际共运
来源:马列毛主义论坛

一、德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发展与分化过程 1863年5月,德国十一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拉萨尔窃取主席职位,他的机会主义观点被写入联合会的章程,成了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1864年拉萨尔死后,他的继承人约·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仍然散布和执行拉萨尔主义。   1869年8月,威廉·李卜克内西(1826—1900)、奥·倍倍尔(1840—1913.8)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爱森纳赫派参照第一国际章程的原则制定了自己的党纲,宣布参加第一国际,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   1875年5月22日至27日,爱森纳赫派和拉萨尔派选出的代表在哥达城召开合并代表大会,选举了统一的党的中央领导机构,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890年哈雷代表大会改称德国社会民主党),对纲领草案略加文字修改就通过了,这就是机会主义的哥达纲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哥达纲领批判》就是直接批判这次放弃原则的合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德国社会民主党首领们背弃了1912年国际代表大会通过的《巴塞尔宣言》(1913年奥·倍倍尔逝世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右翼掌握了领导权),公开支持本国政府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大战以来,社会民主党内明显地分为三派。以谢德曼、艾伯特为代表的右翼公开投靠帝国主义政府,主张"保卫祖国";以斯巴达克派(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蔡特金、梅林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左派主张同社会沙文主义者分裂,反对"保卫祖国",认为"主要的敌人在国内";以考茨基、哈阿兹、伯恩斯坦为代表的中派则在左派和右派之间进行调和,主张二者实行统一,他们主要为右派的叛变进行辩护,但有时候向左派靠拢。   1917年4月6~8日,中派同右派分裂,在哥达城召开德国独立社会民主党成立大会。斯巴达克派决定参加独立社会民主党,以便在党内开展争取群众的工作。同时保持斯巴达克派在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1918年11月11日,在柏林召开了斯巴达克派领导人会议,会上决定将斯巴达克派改组为"斯巴达克同盟",它的成立客观上在创建德国革命政党的道路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1918年12月29日,斯巴达克同盟在柏林召开全国会议,决定建立一个独立的党,并于30日至1919年1月1日,在柏林召开了德国共产党(斯巴达克同盟)建党代表大会。   1918年1110日晚,社会民主党右派领导艾伯特与总参谋长格勒纳达成协议,调集10个师开进柏林,以便清除工人士兵苏维埃。   1919年1月4日,社会民主党做出挑衅行为,激起了广大工人的愤怒、举行抗议游行,并携带武器准备战斗。工人们的斗争被社会民主党的"铁血人物"诺斯克指挥的反革命部队血腥镇压了下去。   l月8日,艾伯特等人宣布"总清算的时刻到来了"。接着,反革命大肆屠戮革命工人,一百多名起义者被杀害,许多群众受伤。   1l5日,德国共产党创始人、领导者卡尔·李卜克内西和罗莎·卢森堡被反动军队残杀。   二、德国社会民主党对工人运动的破坏与镇压 1919年1月8月,鲁尔地区再次爆发罢工运动,工兵苏维埃决定成立一个"九人委员会"来实行矿山社会化。2月6日,在鲁尔地区第三次工兵苏维埃会议上,代表们向政府发出最后通牒。要求政府至迟在2月15日前承认九人委员会,否则将举行总罢工。政府谈判代表拒绝了工人的要求,2月15日,军队开进鲁尔地区,并枪杀共产党人,激起广大工人的愤怒。2月l6日,鲁尔罢工领导决定举行总罢工,但遭到社会民主党人的反对。2月l8日,开始罢工,从19日至22日大约有8万矿工参加了总罢工。罢工工人与反动军队之间出现了武装冲突。最后,由于社会民主党人退出罢工领导机构,罢工队伍四分五裂,罢工只得于2月21日宣告结束。   几天后,中德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工人运动,要求承认工厂苏维埃和实行社会化。政府派军队野蛮地镇压了中德地区的群众罢工。3月1日梅克尔率领军队开进哈勒。   鲁尔地区4月1日举行罢工,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社会民主党领导无法阻止罢工。罢工高潮时,达到30万人之多。政府几乎倾其全部军事力量镇压革命运动,宣布了紧急状态,逮捕了社会化委员会成员和罢工领导,并对他们处以重刑。在社会民主党软硬兼施的两手策略的进攻下,加之改良主义工会领导的破坏,罢工工人的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罢工遂于4月下旬结束。   柏林工人阶级在三月初再次发起英勇的斗争,罢工于3月3日开始,使柏林的生产和交通几乎全部陷于瘫痪。柏林的社会民主党领导号召党员尽力抵制工兵苏维埃的"恐怖主义罢工"。在罢工过程中,工人与反动军队经常发生武装冲突。由于社会民主党和自由工会的破坏及军队的镇压,总罢工于3月8日结束。但反动军队继续残杀工人群众。3月9日,诺斯克命令军队:"凡手持武器反对政府军者,一经抓获,立即枪杀。"  反动军官宣布竭尽全力镇压一切罢工者。军队使用各种轻重武器对起义工人大施淫威,大约有1200名革命者被杀害,共产党杰出领导人约吉希斯也被枪杀。3月16日,柏林罢工以失败告终。   三、德国社会民主党对无产阶级政权的镇压 巴伐利亚地区的工人阶级掀起了德国11月革命的最后一个高潮,建立了巴伐利亚共和国。4月7日,独立社会民主党宣布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成立。4月13日,慕尼黑驻军发动叛乱,推翻了独立社会民主党的政府。共产党人领导广大工人举行总罢工,打败了反动军队,于4月13日晚建立了以共产党为首的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社会民主党政府对此恨之入骨,决定对巴伐利亚苏维埃共和国实行镇压。5月1日,政府军队开进慕尼黑。经过几天的殊死搏斗,红军和革命工人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有几百名革命者被杀害,6000多人被逮捕和监禁。   四、德国革命者失败的教训与俄国革命者成功的经验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俄国在1917年爆发二月革命、建立了工兵苏维埃并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布尔什维克党因势利导发动十月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德国在1918年爆发了十一月革命,也建立工兵苏维埃,可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清除苏维埃、镇压革命、颠覆无产阶级政权,最终建立了资产阶级魏玛共和国。 同样的革命形势,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其中的成败得失: 1、爱森纳赫派不应放弃原则和机会主义的拉萨尔派合并 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严厉批评了爱森纳赫派领导人的无原则合并,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丧失政治警惕性,受了机会主义的欺骗。而且合并后也没有清除机会主义思潮,致使党内的机会主义泛滥,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党内的机会主义分子篡夺领导权带领社会民主党投靠德国政府,这不是偶然的,而是机会主义思潮长期侵蚀党组织肌体的结果。 在俄国,当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展开激烈斗争的时候,第二国际在宣传方面、组织方面支持孟什维克,1905年第二国际的执行局成立仲裁委员会来"调停"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之同的争执,求得"统一"。仲裁委员会提出的"调停"条件之一是,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停止争论"。这是要布尔什维克停止揭露孟什维克,取消布尔什维克对机会主义的斗争,列宁坚决拒绝了这种"仲裁"。1906年,列宁再次拒绝了国际局的"仲裁"。由于列宁采取坚定的原则立场,抵制第二国际的粗暴干涉,布尔什维克党终于保持了自己独立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坚决批判各种机会主义思想,形成了坚强的革命队伍。 2、德国革命者没有及早地和机会主义派别彻底决裂,建立独立的组织 既然错误的合并了,而且又无法清除党内占上风的机会主义,就应该及时的决裂。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党内的右派分子已经赤裸裸的投靠德皇政府、替当局鼓吹帝国主义战争,用"保卫祖国"的口号欺骗工人为资产阶级政府卖命。党内的革命者就应彻底和机会主义分子决裂,建立独立的组织开展工作,以揭露战争的性质、争取更多群众。开始时肯定会有各种困难,但随着战争进程不断深化的矛盾,肯定会有越来越多的群众觉醒,凝聚在革命组织周围。而且在这个也是党组织不断磨合、锻炼的过程,其中的工作经验、斗争经验都是宝贵的财富。在1918年11月爆发革命时,会有更大的作为,肯定要比1918年底—1919年初才正式建立组织更加从容的领导革命。 在1903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党内分裂成"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这以后"布尔什维克"和"孟什维克"就分别召开自己的代表大会,布尔什维克开始作为独立的组织按照列宁主义向前发展,最终成为一个有坚强战斗力的革命组织。而反观孟什维克,内部各种派别之间相互争论,最终也没有形成一个能和布尔什维克党相抗衡、哪怕是有一点战斗力的组织。 我们研究德国和俄国革命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是很大的,因为我们中国的革命者面临着类似的形势,而且"团结"也是很多同志都很关注的问题。 不是要不要团结的问题,而是以什么原则来团结的问题。如果是以机会主义为原则,那就是妥协,德国共产党就是前车之鉴。只能以马列毛主义为原则进行团结,才能取得胜利。 弄清团结的原则,还要明确团结的对象、目的。团结的对象只能是推进革命的进步力量,而不是阻碍革命的反动力量。团结的目的只能是促进革命、推翻现在的反动政权,而不是反对革命、维持现在的反动政权。如果鼓吹去"团结"现在的反动政权,那就是"勾结"、投靠了。   www.bu1917.info/b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