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在俞敏洪家族史背后的PRC国史

时间: 2015-03-11 11:40:12
栏目: 新闻短评
话题: 国史
【进步青年网评】 当网民们发现俞妈是80年代初当地第一个万元户时,大呼上当,“说好的老俞白手起家、屌丝逆袭致富呢?”他们有意无意中却都忽视了广泛的、大规模的“逆袭”:在那个被大多数中国人称为“解放”的1949年,俞妈从一个挣扎在生死边缘的童工翻身成为新中国工人阶级一分子。乖乖,那可是宪法中说的领导阶级呀!被解放了的俞妈当上了纺织厂的质检员,还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8小时工作之外去上扫盲班,现在动辄能给俞敏洪写 “万言书”。 1960年代俞妈到农村当了生产队长,那个年代虽有大寨‘铁姑娘’队,但女生产队长还是不多见滴,可见她真是个能服众的人,号召大家养猪、养鸡甚是红火。到了解散农村集体的1980年代,俞妈华丽丽转身‘独立办起了家庭工厂……’,这‘独立’二字背后有啥猫腻?集体化时代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集体自办的工厂里,如面粉厂、食品加工厂、农机厂、水泥厂、小工业配件厂,总之改开后雨后春笋般的所谓乡镇企业不是真的‘新笋’,而是集体解散后承包给‘能人’经营的原社办、队办工厂!俞妈既是能人、又是前生产队长,不承包给她难道承包给坚持集体互助合作的‘非理性人’?反正此后俞家就成了当地第一个万元户(当时北京一般人的每月花销在20元以内),有钱人的任性从俞家为儿子上北大摆的宴席可略见一斑。那时上大学还不收学费,而且只要是农村户口还都有助学金,覆盖生活费没问题。话说俞家第一桶金里有无剩余价值不好说,那要看他们是否雇工。总之母子致富后都做了‘慈善’,跟解放前的‘大善人’资本家、地主没啥两样,因为中国又出现了被慈善的群体。不知俞妈今天是否有机会一睹血汗工厂的风采?不知能否勾起她童年的记忆、及对‘逆袭’历程的反思?     俞敏洪答记者问现场图   以下内容节选自《俞敏洪传奇》: 俞敏洪的母亲李八妹,生得瘦瘦小小,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农村老太太。她的童年过得很艰苦,出生8个月就失去了父亲,母亲一手拉扯大8个孩子,靠给人纺纱织布为生,一天只有两顿稀粥喝。 她10岁的时候学做衣服,为家里多少添一点收入;14岁的时候随姐姐到江阴纺织厂工作,路程很远,每天要来回走20里路。她当时还算是童工,每天工作要做足12个小时,还不提供伙食,只能自己带点冷稀粥喝。19岁的时候,江阴解放,纺织厂由共产党接管,规定每天工作8个小时,还提供伙食,大大减轻了工人的负担,改善了工作条件,她欢喜得不得了。 她从小没读过书,一个字也不认识,后来就去上了扫盲班。当时她是纺织厂的质量检查员,常常需要写字。她怕丢掉这份好工作,拼命努力学习,硬是从一个大字不识的文盲学出了点模样。现在,她动辄就能给俞敏洪写上一封"万言书"。 1962年,她下放到农村。1963年,她当了生产队队长,就号召大家养猪。她说:"从1963年开始,到俞敏洪1980年考到北大上学,我一共养了136头大猪。"在当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她还养鸡,俞敏洪当时身子骨瘦弱,她每个月都要杀一只鸡给他补身子,俞敏洪从小就是在鸡肉和鸡蛋里泡大的。 后来,她独立办起了家庭工厂,加工发电机矽钢片。原料、设备、订单、销路……她一个人四处张罗。大家都愿意和她合作,工厂也就办得红火起来了。她的生意头脑和人际交往能力是绝对一流的,她自己两手空空不能给人家提供多少好处,但硬是能把几家生意拉到一起,借这家的力,得那家的情,让大家都红火起来。 她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万元户"。很多农村地区的人赚到大钱之后就忙着盖房买车,改善生活条件,钱大把大把花在物质享受上。她却不这么想。有了钱之后,就想着给乡里修路修桥、办学校,让更多的孩子读书上学。她说,自己没读过书,吃了好大的亏,不管怎么样都要让后代读上书,当个文化人。 这个母亲和一般的农民不一样,没有深厚的土地情结。她一心想要跳出这片土地,翱翔在更广阔的天空。她把希望都寄托在俞敏洪身上,希望他好好读书,借高考这个机会跳出乡村,走向更广大的天地。 俞敏洪头两次高考落榜的时候,母亲就帮他张罗,想办法,四处找熟人,让俞敏洪在县里先当民办教师。打听到县里有个曹老师,曾带出了一个北大学生,母亲就去找他,让俞敏洪跟着曹老师读书。 当时曹老师刚有了个儿子,但夫妻二人工作繁忙,曹老师的妻子身体又弱,没有奶给孩子吃。俞敏洪的母亲见孩子瘦黄瘦黄的,于是自告奋勇要给孩子当奶娘。曹老师过意不去,要付给她工资,她不肯,她一心想要报答曹老师对俞敏洪的关照。 她带走了曹老师的孩子,养了3年,回来时孩子白白胖胖的。孩子长大后也考到了北京读大学,见到她,就亲切唤一声:"青山妈妈!" 后来,俞敏洪考上了大学,母亲在村里办了一次空前绝后的大规模酒席,以示庆贺。农村请客,每桌一般是七菜一汤,称"八大碗席",而俞敏洪家里是每桌24道菜,请了三个厨师,宴请全村的亲戚、朋友和老师,分中午和晚上两拨…… 俞敏洪大三那年生病住院,母亲一接到消息,立刻从江阴老家赶到北京照顾俞敏洪。她的经济头脑很厉害,那还是在20世纪80年代,她上火车前带很多土特产,在火车上开始卖货,下了车,不但挣回了路费,甚至连俞敏洪上学的半年费用都挣够了。 到了北京,俞敏洪的一帮兄弟们都受到她的照顾,她帮他们洗脏衣服脏袜子,还做饭给他们吃。不过她反对俞敏洪总把朋友一股脑往家里带,她说交朋友要看本质,最喜欢挂在口头的就是两句话:"门头骑了高头马,不是亲来也是亲;门头穷得冷如冰,亲戚好友不见影。" 俞敏洪说,这些话他都听过一百遍了。不过他倒是听进了一句话,要多做慈善事业。老太太有了钱就在家乡做慈善事业,俞敏洪有了钱就往全国各地送钱办学校,母子俩在这点上一脉相承。 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5_03_11_31185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