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资本主义墙角——潘毅评介大卫·哈维新书

时间: 2015-05-31 07:46:19
栏目: 思想争鸣
话题:

来源:破土网

大卫哈维新书简介

《17种矛盾及资本主义的终结》(Seventeen Contradictions and the End of Capitalism)是大卫·哈维(David Harvey)的最新著作,出版于2015年4月。全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论述了资本主义的三大类矛盾:基础的矛盾、变化的矛盾、危险的矛盾。"基础的矛盾"一章以马克思的《资本论》为框架,围绕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劳动的社会价值及其金钱象征、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国家、私人占有和公共财产、资本和劳动、作为过程的资本和作为物体的资本、生产和现实的结合七对矛盾展开讨论。"变化的矛盾"一章则从当代的第一世界资本主义经验出发,丰富了马克思的论述。科技、工作、"人"的缺位、劳动分工、垄断与竞争、空间的生产、收入与分配的不公、社会再生产、自由与控制……它们是全新的现象,却仍然处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之中。最后一章"危险的矛盾"则把资本主义放到全球的视野中去理解,哈维认为资本主义必然带来三个恶果:首先是发展主义话语下永无止境的财富增长,其次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乃至毁灭,最终是造成人类从生产到再生产领域的全面异化。

作者有点像老马哦。    

讲坛留声现场

Q(学生黄丹,下同):大卫·哈维和马克思之间有什么差异?

A(老师潘毅,下同):这本书主要的框架来自《资本论》,是在马克思的理论框架下发展了马克思,在提出反资本主义运动的方向上又回归了马克思。

Q:我们知道这本书主要有三个部分,能否请潘老师为我们简单介绍这三个部分呢?

A:如果以资本论的框架,马克思有区分主要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是阶级对立产生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内生于资本主义的逻辑之中的,所以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自己挖了自己的墙角。大卫·哈维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对矛盾的理解,他分为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主要的七个矛盾,第一个是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矛盾,包括金钱与劳动社会价值的矛盾,也包括了私有财产和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大卫·哈维提出的这七个基本矛盾主要来自于资本论的前两卷。这可以理解为他进一步阐释了内涵,比如世界分工的问题,在不同的世界发展阶段,分工会产生不同的意向。在第三部分他提出了当代最具破坏性的矛盾。

Q:那么当下最突出的矛盾是什么呢?

A:在一个资本主义发展到全球化阶段,表现在空间上的不断扩张,和时间上的不断加速(例如苹果手机,我们每几个月就要换一款,这大大加速了手机的更新时间)。这是以资本主义物质再生产的需要进行的。

这样的框架底下他认为致命的矛盾有三个,一个是无限制的发展,也就是我们说的"唯GDP"的发展,每年都是百分之七到八,这就是一年比一年的加速。我们知道资本论最基本的矛盾是生产出来的产品必须通过流通领域实现价值,并且通过消费者消费产品。如果说复式增长,也就是每年生产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去哪里寻找足够的市场,这是资本主义很根本的矛盾。同时要加速生产,要运用高科技,并通过国家机器为其铺路。技术创新的矛盾点在哪里呢?就是会减少对劳动力的使用,同时提高生产力,就是制造出了一个潜在的失业的工人阶级,一群没有消费能力的消费者。这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没有办法调和的矛盾。

第二是大卫-哈维主要是个研究空间理论的专家,主要研究资本对于生产空间的影响,所以他看到的一个大的矛盾是资本对于自然的破坏,对土地、石油资源的过度使用会产生一种枯竭,我们在北京看到的雾霾问题就很清楚了。

第三是对人性的变革,就是普遍异化的问题,由于资本主义的新的发展方式(新只是形式上的,背后逻辑是一样的)。我们在传统模式底下我们看到的异化往往可能只是生产线上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无法掌握生产资料。而大卫哈维把这种异化扩展到了再生产领域,例如教育的商品化,于是教育产业制造出来的人也是全方位的异化。大卫哈维提出了彻底反抗异化的革命性想象。

Q:大卫哈维提出的矛盾都是全球资本主义下的世界性矛盾,老师您是不是认为他提出的这种矛盾和当下中国的发展状况有一致性呢?

A:你的问题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大卫哈维的理论框架是《资本论》。《资本论》是成熟时期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脱离了空想的社会主义,走向了科学社会主义。所以《资本论》就是在解构资本积累的秘密,一个环节扣一个环节。最后他认为整个资本主义是靠劳动者的无偿劳动来制造价值。现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时期,就是中国的劳动者在制造这种剩余价值。马克思开出的药方就是阶级斗争,通过暴力革命来处理阶级矛盾。大卫哈维的理论框架是资本论,提出的解决方案却是年轻时期马克思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他回到了《1848年手稿》。面对这17个矛盾,他开出了革命性的人道主义。人道主义对应的是异化,比如说大卫哈维想要重新塑造出一个全面否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革命取向。他提出的不是阶级斗争,而是全方位的具体的在地的、而又联接起来的,不是以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为单位的而是全球性的反资本主义运动。如环保运动、反机器人运动、反对新媒体对人的思想的控制。而对于传统马克思所提出的工人阶级是先锋队、是解放力量这一点他并不否定,但他认为如果工人运动不能和其他运动结合起来,就是孤立的,无法对立21世纪资本的新内涵,就是需要反思的。

这套方案是否适合中国呢?他是丰富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主要矛盾,有不同面向,如果在西方,他们主要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他们已经把这种反抗转移到第三世界国家了。所以在西方国家的反抗资本就会以环保运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当下中国,我们已经卷入全球资本主义的生产中,庞大的工人阶级已经出现了。我们要发展出反抗资本的斗争,工人运动应该是主导运动,但这并不影响我们和其他运动的结合。如果不能结合,那还是我们对运动的想象过于狭窄。例如到一个癌症村,我们会看到里面工人的问题、土地的问题、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作为一个环保主义者,你就不能只关注于其中的环境问题,因为他们的根源在于土地被侵占、被赶到了城市中打工、农村开发的工业污染了环境。这三股力量是结合的。

这也是大卫哈维的重要贡献,因为他认为运动是具体的,甚至是零碎的,他提出了17个矛盾,又提出了一个整体的反资本的框架。无论你是做妇女运动、环保运动,都是把这具体的问题放到了资本主义的整个框架中,不同面向的矛盾可以结合起来的。运动的过程是完整的、综合性的。

Q:这个革命的人道主义带着一定的结构主义的色彩,同时又模糊地显示了后结构主义,您是怎样理解大卫哈维在这本书里的倾向?

A:这本书里隐藏的根本矛盾是他的理论框架是结构主义的框架,但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后结构主义的。他跑到年轻的马克思身上,还结合了福柯,结合了人道主义。但这种人道主义是具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因为它是反资本的。但因为他生活在第一世界,他没有对第三世界国家阶级矛盾的想象。所以他虽然有改良主义的倾向,还是可以理解的。

Q:所以革命人道主义和我们所提出的社会主义革命还是不一样的,那么您认为他们最大的分别在哪呢?

A:我不认为革命人道主义是新的革命,而只是一种妥协。如果还没办法产生一种阶级作为主体的社会,如何建立一种反资本主义的机制。这样的情况下,异化已经是普遍经验,这种经验是否需要提出来作为反抗力量,在21世纪,市场无处不在、商品化无处不在的情况下,这种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关键是运动本身有没有产生出反资本主义的需求,如果提出了,它能为我们当下的生活提出新的诉求,那就是进步的。

对社会主义革命,我们历史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第三世界的背景下开创出来的,它不仅反资本主义,还反帝国主义,当然,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形式。我们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很多还是依靠民族主义的。如果没有这个背景,只要处理资本主义内在的阶级矛盾,我认为和平或暴力方式都是可以的。总之,社会主义一定是在强调政党政治领导下的无产阶级力量带领的革命,所以是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的,而大卫哈维并不想分出这两点,因此他提倡多元的运动。

Q:是否可以针对当下中国舆论界讨论的阶级斗争来说明这一点?

A:当下舆论界的阶级斗争没有太多内涵,只是有人提出来而已。

Q:那么当下中国阶级斗争是否还有讨论空间?

A:我的理解是当下中国根本的阶级矛盾出现了,有了阶级结构问题,再到有阶级认同、阶级觉悟这个过程并不是线性的,我们要处理更重要的问题反而是阶级怎么运动起来。

Q:当下中国由于历史问题,有着不敢谈阶级斗争的倾向,那么大卫哈维所提出的方案是否更加合适我们的反抗资本运动呢?

A:首先我们要看到,阶级斗争话语的消逝本身就是阶级斗争的结果。他们已经把工人力量压制下去,工人声音没法发出来,阶级力量对比不均衡。我的研究表明,我们越想把这个问题讲清楚,就越不允许我们说,而说清楚,本身就是一种阶级力量的体现。

Q:这个斗争在公共空间中怎么体现呢?

A:大卫哈维还是认为需要把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斗争结合起来,一个蛮好的例子就是我们辛辛苦苦的斗争需要加工资,例如富士康工人能够加工资,是那么多工人一个一个跳下楼的结果。可是工资一涨,工业区的租金也涨了,涨的工资又投入到这一支出中,工人白斗争了,这便是二者没有相结合的结果

Q:对于我们当下斗争的最大启示是什么呢?

A:目前中国当下的运动是很多的,环保、女权都有,但话语权都被右派带走了,全都变成了个人主义的、追求个体自由和公民权利的斗争,左翼的整体话语都在缺失。这其实是左翼思想的懒惰,我们当下的左翼集中在传统阶级斗争的小圈子里,或者聚焦于西方新马。西方新马还是以西方的社会形态提出的,有许多还是与中国当下不符的地方。我们的左翼需要更积极地参与到各种各样的斗争之中,占领话语的阵地。